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3级计科四班胡定玲
2025年7月,我以“返家乡”大学生的身份走进宝应县望直港镇月蟾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启了一段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原以为这只是一次“盖章式”的暑假任务,却未曾料到,那些与泥土、晚风、方言和笑声交织的日子,会在心里留下如此清晰的刻痕。
第一天,村党总支陈书记只交给我三件“小事”:整理近五年党建材料、参与高标准农田测绘、跟着网格员走访脱贫户。我满口答应,却在档案室里被一摞摞手写会议记录难住——潦草的笔迹、泛黄的纸页,像一本本“乡村密码”。为了把2019年以来的组织生活会记录按时间轴归档,我泡了两小时村史馆,又向老会计请教“四议两公开”的原始流程。当最后一本档案贴上标签、扫码入库,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原来就藏在这0.5毫米厚的牛皮纸袋里。
第二天,我换上胶鞋,跟着镇农技站王站长去田头。他们要为一千亩稻田做地形测绘,准备升级灌排系统。我第一次举起RTK测量杆,在秧苗间来回穿梭,鞋陷进淤泥里拔都拔不出。王站长却笑着用土话教我:“别踩‘鸡窝田’,那底下有暗沟!”烈日把后颈晒得通红,可当我把坐标数据导入GIS系统,看着屏幕上的等高线一点点变成清晰的田块轮廓,心里涌起一种工程师般的骄傲——原来“藏粮于地”四个字,要靠毫米级的精度来实现。
十天里,我还参与了“稻虾共作”直播助农——站在田埂上学着用方言吆喝“活冻青壳虾”;帮村里设计“月蟾村党建打卡路线图”,把红色驿站、老渡槽、非遗柳编坊串成一条研学线路;甚至学会了用“苏智农经”平台为农户查询补贴到账情况。每晚睡在村部宿舍,听窗外蛙声与打印机声此起彼伏,竟有种奇异的踏实感。
离别前夜,陈书记找我长谈。他说:“乡村振兴最怕的是‘人走了,事凉了’,你们回来,哪怕只把新理念留下一粒种子,也值得。”我把这句话写进实践报告,也写进自己的人生备忘录。
回望月蟾村,我看见自己从“听不懂方言”到能用宝应话砍价;从“怕晒黑”到顶着烈日跟农民测水质;更看见党群服务中心那盏总亮到深夜的灯——它照着的不仅是办公桌上的表格,还有一群年轻人与土地重新建立的脐带。
返家乡不是简单的地理折返,而是一次精神的“二次出生”。我们带着书本里的名词回来,却带着动词离开——“激活”“链接”“转译”。月蟾村教会我:真正的社会实践,不是“我为你做了什么”,而是“我们一起改变了什么”。那些与老人共享的蒲扇、与农技员共握的测绘杆、与村干部争论到凌晨的策划案,终将在我未来的人生选择里,发出持续而隐秘的回响。
文字:胡定玲
图片:胡定玲
美编:刘美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