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2级轨道一班常志伟
为期两周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于我并非一段短暂的假期插曲,而是从宁静校园走向广袤乡土的一次心灵下沉。当双脚真正踏上家乡的土地,我深知肩头多了一份“归来学子”的责任——这责任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要躬身入局,用微小的行动去参与、去服务、去感受这片生养我的热土。
服务乡邻,方知民情之切。 在村委会协助村民解决问题的日子里,我直面了最真实的民生脉动。曾为一位年迈的爷爷耐心讲解新农合报销流程,他布满皱纹的手紧攥材料,眼中闪烁的焦虑与最终舒展的笑容,让我真切体会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意义——它关联着最朴素的生活保障。这使我明白,服务不是机械应答,而是以心换心,在村民信任的目光中,我读懂了基层工作的核心:以真诚化解烦忧,用耐心搭建桥梁。
路口执勤,体悟秩序之美。 穿上志愿者的荧光马甲,在尘土飞扬的乡道交叉口指挥交通,烈日下的汗水模糊了视线,但责任却格外清晰。一次劝阻一位村民骑电动车抢行,他起初的不耐烦很快转变为理解后的致谢。那一刻我深知,每一次规范的引导,都关乎道路安全这一无声的民生底线。这份看似简单的职责,恰是社会运行最基础的齿轮——它需要每个人对规则保持敬畏,共同守护日常的安宁。
办公室内的文书整理、数据录入工作,初看枯燥,却最需耐心与严谨。协助整理归档村中历年土地流转合同,面对泛黄的纸页与海量数据,丝毫不敢懈怠。任何一处微小的疏漏,都可能成为日后矛盾的导火索。这份经历让我理解了基层治理的基石正在于细微之处的精确与责任,每一份文件背后都是村民的权益,每一笔记录都需承载公信力的重量。
参与村容环境整治,清扫街道、清理卫生死角,劳动平凡却意义非凡。当看到焕然一新的村居环境,听到路过的老人一句朴实的“真干净”,内心涌起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份工作启示我,对家园的热爱,往往就凝结于俯身拾起一片垃圾的微小姿态之中——美丽家园的营建,需要每一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弯腰伸手开始。
两周时光倏忽而过,汗水与尘土早已洗净,但心灵的收获却沉淀下来,日益清晰。基层工作的繁杂与琐碎,恰是它最真实的肌理;村民的信任与肯定,则是最珍贵的回响。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认到:“家乡”二字,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情感归属与责任所系。它让我从书本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理解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刻内涵。我将带着这份泥土里生长出的责任感与温度,继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因为我知道,唯有心系乡土、服务人民,青春的光谱才真正完整,奋斗的价值才得以彰显。这份实践心得,终将成为我人生行囊中最沉甸甸的一份乡土馈赠。
文字:常志伟
图片:常志伟
美编:刘美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