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规模与结构
智能制造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4人,师资力量雄厚且结构多元,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占比达32%,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梯队;学院注重产教融合型师资培育,“双师型”教师达35人,占比37%;此外,学院还汇聚了一批顶尖人才,包括长白山学者1人、国家技能大师1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2人、长白山技能名师4人,以及省级A类人才1人、D类人才2人、E类人才1人,同时,学院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拥有校级教学新秀1人、校级教学名师9人,为学院教学与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图1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图2 专任教师学历(学位)结构图
二、学科方向覆盖全面
师资队伍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新能源汽车、智能感知工程、无人机系统应用与技术(职业本科)等多个等核心领域,与智能制造产业链各环节高度契合。
三、教学科研能力与指导学生竞赛
学院建立以杨阳、才华、张洪涛、王艳伟四位博士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带领年轻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及教科研课题的申报。
近三年申报省级课题27项,教科研课题经费16.5万元;发表各级别论文32篇,其中SCI论文5篇,EI检索论文5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8部;发明专利1项;申请软著11项。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奖53人,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98项,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竞赛获奖84人。其中,国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3项;省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90项。
四、企业导师协同育人
学院与近30家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共聘请企业客座教授、导师22人。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等。
五、师资培养与发展
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拓宽其学术视野,学院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教师参与校内外学习、专业培训及学术会议等活动。近三年来,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约22次,参会总人次达255人。针对青年教师,学院专门制定导师带培工作方案,推行“传帮带”培养模式,并借助企业挂职锻炼、技术培训等途径,助力青年教师加速成长。
六、未来规划
未来三年,学院将逐步引进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培育省级教学名师,并着力打造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学院将积极联合行业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促进教师深度融入企业技术升级进程,确保人才培养紧密贴合产业实际需求。在师资团队建设上,学院将以“产教融合、双师双能”为核心理念,通过多元化人才引进、企业实践锻炼及内部培养机制,构建一支结构优化、技术卓越、服务能力出众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及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