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乡”约盛夏,遇“践”美好——智能制造学院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十六)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7

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4级机械三班李昕达

当高铁驶离繁华都市,窗外的风景由钢筋水泥渐次铺展为广袤田野时,我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此次以返乡实践之名回到沙河营乡村委会,表面是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实则开启了一场意外的精神寻根之旅。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我不仅重新认识了乡村,更重新读懂了自己——那个曾急于逃离乡土,如今却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寻觅身份认同的年轻人。

 

初到沙河营村委会报到时,我带着大学生特有的优越感与拯救者心态。然而现实很快泼来冷水。村委会老文书让我整理农户档案,我自信满满地打开电脑准备大展身手,却发现近半数家庭信息残缺不全,许多老人连身份证号都记不清。当我想用学校习得的标准化流程解决问题时,村支书笑着说:娃啊,在咱这儿办事,得先喝茶聊天,后谈正事。一次次走访中我逐渐明白,乡村治理从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与流程优化,而是扎根深厚人情网络的复杂艺术。那些看似落后的工作方式背后,藏着中国乡土社会千年积淀的生存智慧。

 

参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的经历,彻底重塑了我的认知。我和村干部一同走访边缘易致贫户,看见七十多岁的张奶奶独自抚养两个留守儿童,家里却收拾得一尘不染;见证返乡创业青年王大哥靠着电商平台,把村里的红薯干卖到了全国各地。最让我震撼的是参与村民议事会——听着乡亲们为一段田埂的归属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为村里孤寡老人默默凑齐医药费。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乡村社会特有的伦理逻辑:原则问题上寸土不让,人情往来中守望相助。我开始反思教科书里关于农村的抽象论述,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那些文字显得如此苍白。

 

在沙河营的日子里,我完成了从观察者参与者的身份蜕变。帮村委会建立电子档案时,我不只是操作电脑的技术员,更是理解村民顾虑的沟通者;组织暑期防溺水宣传时,我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宣讲员,而是用乡亲们听得懂的乡音传递安全知识。最难忘的是参与调解土地纠纷,当我用专业法律知识结合乡土情理提出方案,最终获得双方认可时,第一次真切尝到知识落地生根的喜悦。这种深度参与让我懂得,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入,而是激发内生动力;大学生返乡不该是居高临下的帮扶,而是平等对话中的共同成长。

 

返乡实践的最后几日,我常独自走在童年的田埂上,思索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与深刻联结。城市教会我效率与规则,乡村让我重温温情与坚韧;大学给予我专业知识,沙河营则赋予我理解中国社会的底层密码。这种二元体验未曾造成身份撕裂,反而让我获得更立体的自我认知——我不必非此即彼地选择做城里人乡下人,而可以成为连接两种文明的桥梁。

文字:李昕达

图片:李昕达

美编:高嘉璐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