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一场故土的“教育之约”当城市的喧嚣暂歇,我是24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靳晗瑜带着行囊与热忱回到生长的土地。这个夏天,我以返家乡志愿者的身份,在镇上的教育机构接过了一支粉笔——这不仅是一份职业的体验,更是一场青年与故土的对话,一次知识火种的传递。

初踏教室,三十双眼睛望向我。那目光里,有对知识的渴求,有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更有乡土少年特有的纯粹与腼腆。我忽然意识到,“返家乡”从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带着在外习得的视野与思考,回应这片土地最朴素的期望。
我不再将自己定义为“辅导者”,而是“同行者”。用大学课堂里习得的逻辑思维拆解复杂公式,用走过的城市风景为他们描绘远方的轮廓,用乡音里的亲切感消解对“权威”的距离感。当孩子们开始主动举起冻得发红的手,当课间围过来问“大学的图书馆有多大”,我知道,知识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返家乡的意义,不仅是“输出”知识,更是“唤醒”力量。我们带着学识回到故土,是为了让更多孩子相信“努力有用”,让他们看见“走出家乡”与“回馈家乡”可以是同一条路。

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我们在照亮他们的同时,也被这片土地的韧性与希望治愈。这个夏天,讲台下的眼神成了最珍贵的注脚。原来“高大上”从不是远方的宏大叙事,而是俯身扎根时,用青春的微光点亮一方乡土的教育之路。当我们把学识化作乡土的养分,把热忱注入少年的心田,便是对“小我融入大我”最生动的诠释——因为最好的成长,永远始于对故土的深情回望,终于为这片土地托举起更多明天的担当。作为大学生,这次暑假当老师的实践更像一堂生动的“社会课”。从课本里的理论走到真实的课堂,才发现教育远不止“传道授业”这四个字。备课时,得把专业知识嚼碎了再讲就像学过的教育学原理,真到了课堂上,不如一句“这个知识点像打游戏闯关”来得管用。和孩子们相处时,昔日被老师管教的自己,突然成了要调解矛盾、解答十万个为什么的“大人”,这种身份转换,逼着我们褪去稚气,学着承担责任。更意外的是收获的成长。讲错知识点被指出时,坦然道歉反而赢得更多信任。
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大学生的价值不止于成绩单,还在于用真诚和耐心,成为别人成长路上的微光。三十天很短,却足够让我们看清:教育是场双向的成长,我们在教会孩子的同时,也在学会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暑假的社会实践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以后也会更加珍惜劳动果实。
供稿 | 志工部
编辑 | 蒋 蓓
校对 | 罗圣玮
初审 | 信晓薇
复审 | 武 强
终审 | 赵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