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作为认识的源头活水,在人类认知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基石般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清晰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亲身实践是获取直接经验的关键路径,能让人真切触摸到真理的温度;而学习间接经验,站在他人实践成果的肩膀上,也为拓宽认知视野提供了便捷通道。实践永不停歇地推进,持续拓展着人类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新问题如春笋般不断涌现,既构成挑战,也成为锤炼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在一次次解题过程中,人的认知水平实现螺旋式上升。当认识凝结成型,便具备了相对独立性,化作照亮实践征途的灯塔,为行动指引方向。

我是24级财务管理七班的张嘉桐,在参与社区实践的这段独特历程中,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打开了洞察基层工作奥秘的大门,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刻骨铭心的体悟。基层工作,乍看满是琐碎,邻里纠纷调解、环境卫生巡查、政策宣传落实......桩桩件件,似不足为道,实则深深关联着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构筑社区和谐美好图景的基石,意义重若千钧。协助组织社区活动时,从最初在脑海中勾勒策划蓝图,到为筹备物资东奔西走,再到活动落地时的忙碌统筹,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思考。与居民交流互动,倾听那多元诉求,有人盼着活动形式更丰富,有人关注活动时间是否便利,我在这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把自己的主观预设暂且搁置,钻进居民的生活情境里去理解需求。而团队协作,更是让我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把零散的想法汇聚、拧成一股绳,方能推动活动顺利开展,收获居民的认可与欢笑。
上门探访孤寡老人的经历,宛如一段温暖的旋律,常在心底奏响。陪老人唠唠家常,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那些岁月沉淀的悲欢,在字里行间流淌;帮做些小事,擦窗抹灰、代购物品,举手之劳,却让老人脸上绽开灿烂笑容。这笑容,是对付出最温暖的回应,似一束光,穿透冬日的寒,让我内心满是温暖与满足,也懂得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这次实践,是一场奇妙的突围,让我跳出个人生活小天地,真切意识到,自己微小的行动,也能如石子投入湖面,为社区添彩,为居民生活增温。它不仅像一位严苛又耐心的导师,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更在心底播下社会责任感的种子,且已扎根生长。我清晰明白,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本就紧密相连,如同藤蔓与大树,相互滋养。未来,我愿以更多实践为笔,饱蘸热忱与担当,续写认知与担当交融的新篇章,让实践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
供稿 | 志工部
编辑 | 蒋 蓓
校对 | 罗圣玮
初审 | 信晓薇
复审 | 武 强
终审 | 赵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