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踏故土践使命,献真情助发展——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志愿活动(二)

发布日期:2025-07-24

当列车缓缓驶入熟悉的站台,当耳畔响起久违的乡音,我们知道,这场以“志愿”为名的返乡之旅,正式启程了以志愿者的身份,重新拥抱这片土地——去看看老街巷里藏着的新故事,去听听街坊邻里念叨的真需求,去用双手为家乡的角落添一抹亮色,让青春的力量,在家乡的沃土上扎根、生长。用文字分享实践的点滴,用行动书写与故土的双向奔赴。

我是24级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一班的张晴,这次暑假我走进高碑店开善寺,是被那抹穿过千年的阳光打动的。朱红的梁柱在光影里流转着岁月的纹路,檐角的风铃被风拂过,送来一声清越的回响,仿佛在轻轻诉说着这座辽代古刹的故事。从那天起,我成了这里的一名志愿者,也开始了一段与古寺相伴的奇妙旅程。

开善寺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宁静。天刚蒙蒙亮,寺里的师傅们已开始洒扫,我跟着拿起扫帚,沿着青石板路慢慢清扫。落叶打着旋儿落在脚边,石阶缝隙里还藏着昨夜的露水,踩上去带着微凉的湿意。偶尔抬头,能看见殿顶的琉璃瓦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那是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后,沉淀下来的从容与厚重。

白天的时光,多是在引导香客、讲解古寺历史中度过。常有游客站在大雄宝殿前,对着那尊高大的辽代泥塑佛像惊叹不已,我会笑着指给他们看佛像衣纹的流畅线条,讲那些关于匠人匠心的传说;也会遇到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小朋友好奇地摸着斑驳的砖墙,我便轻声告诉他们,这每一块砖都藏着几百年的故事,要轻轻呵护才好。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拄着拐杖,在寺里转了整整一下午,每到一处都驻足良久。临走时他握着我的手说:“小时候常来这儿,后来走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再见到它好好的样子。”那一刻突然懂了,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几代人的记忆与牵挂。

古寺的午后,常有片刻的闲暇。我喜欢坐在回廊下,看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听远处的鸟鸣与近处的钟声交织成自然的乐章。有时会帮师傅们整理经书,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能感受到文字里流淌的宁静力量;有时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庭院里种下几株花草,看着它们在古寺的滋养下慢慢抽芽、开花。

开善寺是有灵性的。它见过千年的风雨,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而我们这些志愿者,就像古寺屋檐下的一砖一瓦,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它挡一点风雨,添一份生机。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在洒满阳光的庭院里相遇,一起听风铃声声,看岁月悠长。

离开时看着熟悉的青砖灰瓦,心里挺踏实。原来志愿服务不用多特别,能在别人需要时搭把手,在平凡里传递点温暖,就已经很有价值了。

供稿 | 志工部

编辑 | 蒋  蓓

校对 | 罗圣玮

初审 | 信晓薇

复审 | 武  强

终审 | 赵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