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专栏

质量管理

生命科学学院质量管理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3-06 浏览次数:

生命科学学院质量管理


生命科学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始终坚持质量建院,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修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督导、教育教学评价和质量常态监测;持续改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推动质量制度规制走向质量文化。

一、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学校根据提高素质、主动服务、因需设岗、权责明确、优化结构、精干高效的原则,适时调整学院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设置,满足教学管理优质高效的需要。在人员配备上,严把教学管理人员准入标准,努力构建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管理水平高的教学管理队伍。经过科学调整和精心配备,学院设教学督导领导小组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专职秘书1人,专业主任7人负责教学质量督导管理工作学院还设立学术分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等,严格监控教学全过程。

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组织领导,不断强化队伍人员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强化指导、监督、服务与效率意识;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此外,通过每周内部例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认真听取来自于一线师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教学管理队伍政治素质过硬,主动服务意识强。业务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这支队伍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无论从政策制度的构建上,还是从具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上,都体现出了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此外,学校还特别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比如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省内外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专题业务培训等。

强调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岗位实际,将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地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先后围绕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转型发展等重大课题与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形成工作方案或规章制度,用以指导和推动教学改革。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各级各类吉林省级教科研课题16项,校级教科研课题1项,3万元,校级课题5项。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9项,2022年获得吉林省教学、科研成果奖29项,其中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这些研究成果在学院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教学质量控制

初步建立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健全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了工作机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态化,形成了长效机制。

1.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督导组,兼职督导教师5人。明确督导组的督教、督学、督管与评价职责。

2.制定规章制度。持质量立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构建了较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并结合《长春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汇编》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汇编》。结合学校和学院实际,本着整体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的各类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内容涵盖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育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总体上看,初步形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实用的制度规范体系。为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3.实施了分院教学工作评价制度,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制度、教师业务考核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制度、企业评学评教制度、学生网评制度,其中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听课制度等使自我评估常态化,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和工作力度的加大,学院的教学运行井然有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出勤率及课堂秩序、教学质量获学院和学校督导组一致好评。

4.建立工作机制。建立了教学检查评价、听课、学评教、教学奖惩、教师评学等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三级二期教学检查等制度。近三年,共进行教学工作检查30余次,院长听课6人次/学期,专业主任平均听课5人次/学期,院督导组平均听课25人次/学期学院重视学生对教学及人才培养的感受,每学期分别组织所有在校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一次学评教,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班级进行一次教评学每个学期中期组织教师针对课程开展问卷调查,每个学期末开展信息员反馈座谈会,每个毕业季组织各专业开展毕业生座谈会(疫情期间没有组织)通过上述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专业发展提供一手资料。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教学材料规范性有所提高;教师漏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停课等现象本杜绝学生主动学习、晚自习等已经形成习惯。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认证、等级考试的人数逐渐增多,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考试违纪率明显下降,教学秩序良好。

三、质量文化

1.质量文化建设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促进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6强化服务社会功能,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质量文化建设内容

1教育教学

  a. 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b.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c. 推行教学改革,鼓励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d. 定期开展教学评估,及时反馈和改进教学工作。

2 科研工作

  a. 鼓励教师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

  b.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c.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

3师资建设

  a. 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b.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

  c. 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4学生发展

  a.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 建立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c.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5社会服务

  a.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

  b. 提供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满足社会需求。

  c. 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3.质量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1 建立健全质量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加大投入,保障质量文化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4定期对质量文化建设成效进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