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下载专区 / 规章制度 / 正文

智能制造学院推进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27

一、背景与目标

随着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智能制造学院作为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的责任。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国家智能制造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工科人才,根据学校对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完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和指标,学院特制定本工作方案,旨在通过多方面努力和各项举措,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二、工作目标

1.提高就业率: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

2.提升就业质量:推动毕业生进入智能制造领域的优质企业,提升薪资水平与职业发展空间。

3.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指导、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等方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4.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开发建立更多校外实习实践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与就业机会。

5.强化考研和参军:重视毕业生考研升学,为考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支持毕业生参军入伍,加强宣传动员,争取超额完成地区及学校分配的指标。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1)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各地区及吉林省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支持,有效指导毕业生制定合理的就业择业发展路径。

2)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优秀校友举办就业讲座,分享行业动态与职业经验。

3)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目标,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2.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1)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校企座谈交流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组织师生进入企业参观,落实好毕业生实习工作,组织好双选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和生产,积累岗位实践经验。

    3)按企业需求,抓好“订单班”“产业学院”培养计划的落实,提前订实习就业培养计划,确保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3.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1)开设智能制造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如AI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工业机器人、PLC可编程控制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互联网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抓好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职业技能、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提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辅导,帮助学生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4.举办招聘会与就业推介活动

1)定期举办智能制造专场招聘会,邀请优质企业来校招聘,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组织线上招聘会,利用网络平台、学院公众号扩大就业信息覆盖面,方便学生与企业对接。

3)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5.强化考研指导

1)通过鼓励支持专业学生积极考研作为提升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加强考研宣传和考研指导工作,引导学生重视提高终身学历的重要性,学院设立考研专门自习室,为学生考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2)以专业为单位,由专业主任牵头,在第6学期集中做一次考研指导讲座,学工办配合组织。

3)召开考研动员宣传大会,聘请兄弟院校专家教授入校宣讲,实施考研联合指导,在实习安排上,把考研学生实习排在第八学期。

6.鼓励参军入伍

1)把支持毕业生参军入伍作为促进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指标之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入伍对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参军提供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参军入伍献身国防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2)制定学院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方案,加强毕业生献身国防事业的宣传和政策解读,举办征兵宣传政策宣讲会,邀请学校武装部工作人员向专业学生详细解读征兵政策、入伍流程、优惠政策等,提高我院毕业生参军比例人数。 

7.鼓励创新创业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国家创业孵化基地的有力条件指导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8.制定毕业生就业台账

通过制定毕业生就业台账,加强就业跟踪与反馈实时动态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收集就业反馈信息。对未就业及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提供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其尽快就业。根据就业反馈信息,调整学院的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持续改进就业服务质量。

9.落实就业工作责任

明确专业负责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以及毕业班辅导员的责任分工,将毕业生就业指标分配落实到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指导的毕业生实施包保,以更好提高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系主任是专业就业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全面负责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刻掌握本专业就业工作推进情况。毕业班辅导员负责统筹所管专业班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对接学校就业处,下对接各专业主任及就业指导教师,既要做好服务,又要做好统筹,及时更新就业创业台账和困难群体专项台账,按时统计、审核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对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在学院审核后上报学校就业相关数据,为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准推进提供数据支持。

四、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组成,统筹协调就业工作。明确各部门、各类人员职责,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推进。

2.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专项就业工作经费,用于就业指导、招聘会组织、技能培训等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3.制度保障

    制定就业工作考核制度,定期对就业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就业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与学生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励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9-12月)

制定方案与组建团队:完成本年度智能制造学院就业工作方案制定,制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细责,召开动员部署大会,明确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组织专业教师和学工广泛收集各类就业信息,保障信息来源的全面性与及时性,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再行发布。

(二)第二阶段(次年1-2月)

制定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利用寒假时间对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摸底,完成2025届毕业生就业台账的制订。召开学院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线上会议。

(三)第三阶段(3-4月)

1.全面启动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依据方案和细责抓好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落实,实时动态更新毕业生就业台账和困难群体专项台账,确保数据准确性。按时更新就业率数据和上报就业处就业信息收集统计表,为就业工作的精准推进提供数据支持。

2.组织招聘活动积极邀请省内优质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招聘会进行就业推介。提前与企业充分沟通,明确招聘需求,精心组织招聘会的各个环节,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经验分享交流:邀请优秀校友及往届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讲座,分享求职经验、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得,帮助在校毕业生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

(四)阶段(5-6月)

1.就业冲刺推进:五月是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期,在此期间集中力量加大就业工作力度。系主任和论文指导教师建立紧密的沟通协作机制,实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学生的就业期望和职业倾向,为后续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提供依据。

2.学院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室,为学生解答就业过程中的疑问。合理协调招聘时间与答辩安排,确保学生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寻找工作机会,持续每周更新就业率。

3.贫困生就业帮扶:针对贫困生建立专门的帮扶档案,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意向,精准推荐合适岗位,并提供求职补贴、面试技巧特训等支持。

4.就业手续办理:启动毕业生档案相关工作以及国家就业系统上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准确地推进。全面收集就业证明材料,按照规范流程完成档案整理与邮寄工作,积极配合省里就业抽查工作,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可靠。

5.强化征兵工作:积极开展征兵工作,举办征兵宣传政策宣讲会,邀请学校武装部工作人员解读征兵政策、入伍流程、优惠政策等。播放军旅生活纪录片,邀请退役复学学生分享亲身经历,激发毕业生参军热情。组织有意向参军的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部队生活。

(五)阶段(7-8月)

1.就业数据管理与帮扶:坚持每周更新就业率,对就业进展较慢的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

2.就业材料收集: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等多种方式,持续收集更换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材料,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为年终就业数据分析提供详实资料。

(六)阶段(9-12月)

1.基地调研优化:对就业实习一体化基地进行外出调研,深入了解基地运行情况,广泛收集企业反馈意见。

2.报告撰写总结:撰写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全面分析就业数据、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情况,总结经验与不足。按时上交年终就业率材料,为全年就业工作画上句号。

六、总结及预期效果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和工作部署,力争推动智能制造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实走深,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将大幅增强,就业率显著提升,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确保学院全体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学院将持续优化就业工作机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更加显著成效,加大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和质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智能制造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长春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2025年2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