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3级机电一班王俊豪
当我第一次推开盐渠村村委会档案室那扇厚重木门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混合着纸张陈香与岁月尘埃的独特气息。昏暗光线中,一排排沉默的铁皮柜如同时光的守卫,层层叠叠的卷宗无声诉说着村庄的过往——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历史在低语,而指尖触到的每一份文件,都是村庄血脉的温热延续。在这个名为“档案整理”的岗位上,我不仅梳理了故纸堆,更是在电子化的脉络中,亲手触摸到基层治理的肌理与乡村历史深沉的呼吸。
实践的核心,在于将沉睡的故纸转化为跃动的电子字节。我的首要任务,是面对那些纸页泛黄、字迹漫漶的历史档案。登记、分类、编码、扫描……看似重复的动作,却容不得半点疏漏。每一页纸张在高速扫描仪下的沙沙声,都似在为村庄历史进行数字化转译。当OCR技术艰难辨认出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模糊的字迹时,我仿佛在与过去的记录者进行一场无声对话——一次次的校准与录入,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盐渠村发展轨迹的精密复刻与虔诚守护。
面对一册被虫蛀蚀的1958年土地清册,我几乎束手无策。虫蛀如星点密布,稍一触碰便有碎片簌簌而落。那几日我查阅资料、请教前辈,尝试过喷雾加固、丝网补缀,屏息凝神间,终于摸索出用薄纸衬底、镊子轻夹的修复法。当这份记录着村庄最初土地样貌的珍贵档案最终得以完整扫描入库,看着屏幕上清晰呈现的田亩信息与社员姓名,一种守护历史碎片的欣慰与责任沉甸甸地落于心头。
档案电子化绝非孤影独行。当村民为查找一份多年前的土地证明而焦虑前来时,我们迅速形成“链条”:我负责在初步建成的电子目录中精准定位文件编号及年代线索,熟悉村情的老会计则凭借记忆确认大致方位,另一位伙伴立刻去对应实体区域翻找。当那份承载着村民权益的泛黄文件最终从浩渺卷宗中被准确“打捞”出来,那一刻电子与实体的高效协同,让我深切体会到数字化对“为民服务”最朴素的赋能——它缩短了寻找的时光,抚平了焦虑的褶皱。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一本不起眼的会议记录簿让我停下了目光。泛黄纸页上,铁画银钩般的钢笔字记录着“盐渠村”得名的缘由——源于村西一条自古用于引盐灌溉的老渠。这条如今已淤塞难辨的水道,曾是村庄的生命线。当我在电子归档系统中为这份文件建立专题索引,标注上“地名溯源”的关键词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承使命感油然而生。档案不仅是过往的凭证,更是未来村民寻根的密码。电子化,使这些密码不再尘封于柜底,而能随时被唤醒、被追溯。
当实践结束的钟声敲响,回望这半个多月的旅程,我双手所及,不仅是纸张的归置与数据的流转,更是盐渠村一段段具体而微的历史从尘封走向新生。档案的电子化,本质上是在为乡村搭建一座数字化的记忆宫殿,让散落的时光碎片得以重组,让模糊的集体记忆重获清晰的轮廓。那些扫描仪下复活的文字与数据,在虚拟空间里重新扎根,继续生长为村庄未来治理的智慧根系。
基层档案工作,如静水深流,却承载着乡土社会最真实的重量。当机械电子工程的知识与技能融入这方寸之间的历史守护,我顿悟:技术之光的终极温暖,在于它能照亮来时之路,也能铺就前行之桥——让历史的回响在比特洪流中永不消散,让每一寸土地的过往,都在数字星空中拥有自己恒久的位置。
文字:王俊豪
图片:王俊豪
美编:刘美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