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2级自动化一班何叶
“给社区做点事”—— 带着这个简单的想法,我走进了高谢社区图书馆。从未想过,短短七天竟成了一段如此生动的成长课。这里没有精装典籍的庄严,却藏着最朴素的阅读热情;没有复杂的管理流程,却让我读懂了 “微小服务” 里的重量。
第一天的任务是整理书架。社区图书馆的藏书不算多,却像个万花筒:儿童绘本的塑料封皮还带着孩子的指温,养生类书籍的页脚折着密密麻麻的标记,几本旧版武侠小说的书脊已磨得发亮。我蹲在地上分类时,一位白发爷爷颤巍巍递来《本草纲目》,说要借去研究高血压食疗方。看着他小心翼翼在借阅本上签字的样子,我突然明白,这些书不只是文字的载体,更是连接生活需求的桥梁。
最热闹的当属下午三点的 “绘本角时间”。十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像小麻雀般涌进来,吵着要听《小熊拔牙》。我手忙脚乱地翻书,却被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治愈了 —— 当讲到小熊疼得哭起来时,前排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举手:“老师,我每天都刷牙!” 童声里的认真,让满室书香都变得甜甜的。有次我误把《三只小猪》讲成了《小红帽》,孩子们齐声纠正的模样,让我又羞又笑,原来被信任的感觉,既温暖又沉甸甸。
周三遇到的张奶奶,让我对 “阅读” 有了新认识。她戴着老花镜,在党史书架前站了许久,指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说:“姑娘,这书里写的苦日子,和我年轻时一模一样。” 她边借书边讲起六十年前插队的故事,皱纹里的光与书中的文字重叠,我忽然懂得,图书馆不只是借书的地方,更是让记忆与时代对话的空间。周末整理捐赠图书时,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吸引了我,扉页上写着 “1985 年赠给爱读书的你”。轻轻拂去封面灰尘,仿佛触到了三十多年前某个爱书人的温度 —— 原来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帮它们继续传递温暖的人。
一周的时间很短,短到还没记全常来读者的名字;一周的时间又很长,长到足够让我明白:所谓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当孩子们举着画满星星的纸说 “谢谢老师”,当张奶奶还书时附赠一把自种的青菜,当夕阳透过窗户在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 这些瞬间都在告诉我,被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离开图书馆时,门口的紫藤萝开得正盛,这段与书、与人、与社区温暖相伴的时光,会像这花香一样,久久留在记忆里。
文字:何 叶
图片:何 叶
美编:刘美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