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盛夏,遇“践”美好——智能制造学院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八)
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2级计科一班吴秀晗
清晨六点三十分,闹钟响起时,城市还在沉睡。我带着学生的骄傲与些许忐忑,踏上了前往乡村卫生所的志愿服务之旅。当汽车驶离高速公路,转入崎岖的山路时,窗外的风景逐渐从高楼大厦变为连绵的青山和零散的农舍,我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启蒙。
初到时,我被简陋的条件震惊——药品架上种类寥寥,检查设备停留在上个世纪,唯一的值班医生已在此坚守十五年。然而,这种震惊很快被另一种更为强烈的情感所取代。当第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进诊室,用布满老茧的手从怀中掏出皱巴巴的零钱时,我看到的不是贫困,而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命尊严。在这里,我学会了用听诊器不只是听心跳,更是倾听那些被都市快节奏生活遗忘的生命故事。
在卫生所的几天里,我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做基础诊断,第一次为孤寡老人上门送药,第一次目睹乡村医生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创造医疗奇迹。记得有一次,一位农妇抱着高烧的孩子深夜赶来,在药品不足的情况下,老医生教我如何用物理降温传统方法稳定病情。那一刻,我理解了医学不仅是高科技的堆砌,更是知识与智慧的灵活运用,是对生命最质朴的关怀。
这次志愿服务给予我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得多。它教会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专业水准,它让我看到中国基层医疗的真实图景,它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或许有一天,我能为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医疗资源分配做出自己的贡献。卫生所的医生总说:"慢病要慢治。"我想,人心大概也是如此。在这里,我学会了用耐心丈量时间,用真诚温热人心。那些质朴的笑容,比任何奖状都更珍贵。
回望这段经历,我不再是那个抱着课本知识沾沾自喜的学生。乡村卫生所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也映出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在乡土深处,我找到了学习的初心——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或体面生活,而是为了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照护。这份领悟,将成为我学习之路上最珍贵的行囊。
文字:吴秀晗
图片:吴秀晗
美编:刘美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