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关乎教育质量与发展
对此
你是否有过了解
今天
小智能为你更加清晰地
解答那些评估相关的问题
更加深入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快来一起看看吧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
工作目标是什么?
一是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评估,推动高校聚焦人才培养,将教学作为中心工作,确保各项资源优先向教学配置,比如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等,让教学在高校诸多事务中真正处于核心位置。
二是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和特色发展。不同高校有不同的使命和发展路径,评估促使高校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明确是要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型大学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例如,一些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当地产业特色,重点发展相关应用型专业,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强化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让高校自己成为质量保障的主角,主动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监督。通过内部机制的有效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新一轮审核评估倡导“质量共同体”
理念的初衷和用意是什么?
从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角度看,以往的质量保障可能是分散的,而“质量共同体”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学校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都是质量保障的关键角色。教学管理人员制定合理政策,教师用心教学,学生积极反馈,各方协同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比如,教师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改进教学方法,管理人员依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良好循环。
在资源整合利用方面,这个理念促进学校整合内部资源。不同院系、部门在质量提升过程中打破壁垒,共享教学资源,如优秀的教学案例、先进的教学设备等。并且,还能更好地与外部资源结合,例如加强和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对于推动持续改进而言,“质量共同体”理念使质量保障成为一个动态过程。不是在出现问题时才解决,而是各方持续关注质量,随时调整策略。以专业设置为例,通过行业动态反馈、教师研究成果、学生就业情况等综合信息,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确保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学校须重点关注的“红线”“底线”要求有哪些?
红线要求:在定性指标中,通过增设立德树人“负面清单”来关注高校办学“红线”,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以及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
底线要求:在定量指标中,设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等“统一必选项”,列出了办学“底线”标准,其中第一类评估有16个,第二类评估有17个。
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约谈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