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10月21日上午,智能制造学院召开2024年入职青年教师终期考核会议。院长杨继,副院长隋庆茹、刘晓彦,校教学督导专家尹桂敏以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任朱晓刚组成评审组,对11位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考核。

考核过程中,青年教师围绕带培期听课学习、教学实践、科研创新、竞赛指导及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总结汇报以及15分钟的授课展示。他们节选本学期所教课程,结合专业特色设计课程,融合AI技术辅助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具象化;采用引导式提问,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充分展现出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最后,评审组成员针对每位教师的个人总结汇报、教学资料撰写以及授课表现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杨院长指出,当前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三个有待加强”:一是教学设计系统性不足,重知识传递轻思维培养;二是教态语言规范性待提升,部分教师存在口头禅过多、语速过快等问题;三是课堂互动设计单一,对学生参与度的引导不够深入。他特别强调:“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师要像工匠打磨产品一样雕琢每堂课,既要保持学术敏锐度,更要读懂学生的眼神,让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碰撞的场域。”

学校教学督导尹桂敏教授在点评中,首先对青年教师这一年来的成长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她也指出青年教师仍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例如优化板书设计、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避免过多使用口头语等,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刘晓彦副院长在点评授课环节时着重强调,授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指引,教师需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明晰每堂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目标,确保教学方向不偏离。在知识点的衔接过渡上,要避免生硬跳转,通过巧妙的引导语、过渡案例,让知识串联如行云流水。
隋庆茹副院长以及朱晓刚主任则着重点评了教师教案撰写情况。他们指出,撰写教案务必明确课程目标,使其紧密契合课程大纲与学生实际需求,避免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环节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原则,清晰标注重点、难点,并搭配恰当案例,助力学生理解知识。授课方法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此外,教案中还应预留出反思的空间,教师在课后可以简要记录授课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便于后续对教学进行迭代优化。
会议最后,杨院长对青年教师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建立“反思——改进——提升”的闭环机制,每学期形成教学改进清单,在持续复盘与优化中精进教学;二是厚植教育情怀,把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视为教师的勋章,用爱心与耐心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三是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将最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成为连接学术与实践的桥梁。
青年教师作为学院的新生力量与新鲜血液,为学院注入了蓬勃活力与无限希望。智能制造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每一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并通过实施导师带培的成长助力模式,协助他们在教育之路上不断突破,同时,也会为青年教师们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与展示舞台,让他们更快成长。
文字:陈智慧
图片:刘智杨、韩笑
美编:高嘉璐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