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智能制造学院在1211会议室召开辅修双学士学位教学研讨会,主要围绕教学优化、课程创新及学生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智能制造学院院长杨继,副院长隋庆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任孙国,教务处副处长张兴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光宇及全体辅修课程授课教师参会,共同为提升辅修双学士学位教育质量建言献策。
会议伊始,杨院长明确指出,辅修双学士学位教育是学院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教学中仍存在“实践指导不足”“过程考核薄弱”“课程灵活性待提升”等痛点。他强调,辅修教育不能简单复制主修模式,必须立足学生需求,强化应用能力导向,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和严格的过程管理,真正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孙国主任随后汇报了课程体系优化方案。针对辅修学生跨专业背景特点,他提出具体改革举措:一是探索“线上理论+线下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不仅能有效缓解学生辅修课程与主修课程时间冲突的难题,还借助回放功能为学生搭建起便捷的复习平台。线下教学则聚焦编程实战与项目指导;二是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根据师生反馈优化课程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
在自由讨论环节,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多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辅修4学期,时间紧影响授课效果和质量;实践班级规模过大,机房设备与编程环境不匹配,学生实操机会有限;辅修学生没有统一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教师后期沟通联系不顺畅等。

针对上述痛点,张兴华副处长与张光宇副院长现场回应,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本学期将计划按学生主修专业划分班级,错峰安排课程;联合开课学院提前调研机房资源,确保设备与教学需求匹配;严格控制实践班级人数,推行“小组协作+教师巡回指导”模式,增加动手环节占比;设立辅修专业班主任制度,负责学生管理,为师生间搭建沟通桥梁。
杨继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本次研讨会达成了三项核心共识:一是科学分班,精准施教。新学期招生后,将根据学生专业背景、技能水平分层编班,结合机房分布动态调整授课时间。二是能力导向,融合创新。鼓励教师将辅修课程与学生主修专业交叉融合。三是灵活教学,激发活力。支持教师突破传统授课框架,通过项目式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同时完善过程性考核体系,确保学习效果可量化、可追溯。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智能制造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双学士学位教育迈入“精准化、个性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文字:陈智慧
图片:陈智慧
美编:刘美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