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网络信息诈骗屡打不绝?其实原因有很多,比如很低的作案成本、远程非接触性特点决定的超强隐蔽性等等,配合诈骗手段的更新和迭代,让信息网络诈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在都有那些诈骗手段吧
1、刷单诈骗
刷单本身是一个源自于电商的衍生词汇,但围绕其所产生的电诈犯罪屡见不鲜,尤其是在疫情管控期间,有些人觉得刷单这种有网络有电脑或手机就能在家赚钱的方式很适合当下的自己,从而中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圈套。
刷单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通过发布刷单广告,吸引受害者参与购物刷单,通常在第一单会按约定支付货款和酬劳,骗取信任后让受害者加大投入,然后以各种借口拒绝支付酬劳,从而骗取受害者更多的财物。
2、疫情诈骗
在疫情早期,一方面是抗疫物资相对并不是非常充足,另一方面是大众对物资的需求又十分的庞大,在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的时间段中,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其实施电诈,获取不义之财。
疫情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会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结识被害人,谎称自己有获取医用口罩、其他防疫物资的特殊渠道或有大量囤货,并使用其他社交账号编造身份与受害人交易,骗取被害人财物。
3、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
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其实也并非是什么新的诈骗方式,在近些年的反电诈宣传中也是经常被提及,但由于群众对于公检法以及其他一些政府机构存在天然信任。犯罪分子利用这种信任对受害人进行诈骗仍会屡屡奏效,因而这种诈骗方式在社会上仍然广泛存在,需要重点防范。
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主要表现为:
首先,一些诈骗人员冒充公安局、人民法院、通信管理局等机构拨打受害人的电话,谎称受害人涉及一起违法事件,如名下银行卡涉及洗钱、名下电话号码涉及发送违法信息、社保卡涉及骗保等等。受害人否认后,对方会告知受害人身份信息可能泄露,被别人盗用了身份信息进行违法行为,要求受害人向外地公安局报案以撇清自身的关系;然后,电话会转接到冒充公安干警的二线诈骗人员处,谎称以受害人身份信息办理的银行卡涉及严重的洗钱案件,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调查是否是黑钱,以此骗取钱财。
4、返利诈骗
返利诈骗这种方式是利用一部分人的爱占小便宜或赌博心理,以返还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取投资的欺骗手段,一步步让受害人进入诈骗分子布下的圈套。
返利诈骗主要表现为:
返利诈骗常见类型以生日祝福返利、粉丝反馈、消费返利、充值返利、红包返利、一元购等套路为主,吸引受害者添加诈骗人员社交账号,再在社交平台中以转账即可返利为诱饵,引导受害人向其转款实施诈骗,诈骗人员通常会在受害者转款后直接删除好友。
通过了解上述主流电诈方式和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只需要做好以下防范措施,就能远离多数电诈场景:
1、不要轻易相信来自于任何包括知名机构在内的任何陌生电话、即时通信(微信等)消息,尤其是涉及到资金、账号等相关财产内容的,无论对方真实与否,都应该首先去进行相关的核实工作,比如拨打相关机构的官方电话等。
2、不要轻易点击任何可疑的链接、网址,不要轻易拨打任何可疑的电话。
3、不要认为天上会掉馅饼,不要幻想不付出或者通过很少付出就能得到巨大回报的事情会平白无故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反而应该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有极高的警惕。
最终,万变不离其宗,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还是金钱或其他财产。因此,但凡是通过电信、网络渠道而来的陌生人信息,无论过程让你如何相信,只要涉及到金钱或其他财产时(哪怕是交易),都一定要先核实和确认,不要马上盲目操作,尽可能的避免被骗。
不存贪婪心,诈骗难得逞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下不会长黄金。希望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恋不贪不上当,不听不信不转账。
提高防范意识,向“诈骗”说退退退。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2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