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3级工商管理一班任姚净,第三次穿上医院的志愿者马甲,指尖划过自助机屏幕时,少了些许生涩,多了许多笃定,变得越来越熟练。协助患者在微信公众号挂号、用自助机缴费、挂号、预约复诊签到,指导患者及陪护者正确佩戴口罩,协助行动不便无陪护者就诊,维护秩序等,这些像一扇窗,让我窥见就医路上的细碎悲欢。在医院做返家乡志愿者的这段日子,像一面棱镜,让我透过日常的琐碎,看到了家乡最真实的温度与重量。

初到门诊大厅时,总觉得自己能做的不过是些“小事”:帮大爷在自助机上挂个号,扶着行动不便的阿姨找到电梯,给外地来的患者指一指检验科的方向。可当那位拿着厚厚病历的老奶奶,攥着我的手反复说“多亏你了,孩子,我这老花眼实在看不清”时,我忽然懂了,这些“小事”在他们眼里,是能解燃眉之急的“大事”。家乡的长辈们总把“谢谢”挂在嘴边,带着方言的暖意,比任何赞美都让人踏实——原来被家乡需要,是这样具体的幸福。
这段经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二字。以前总觉得家乡是熟悉的街道和饭菜的味道,现在才明白,它更是一张张需要被关照的面孔,是一代代人守护彼此的默契。那些在医院里见过的悲欢:新生儿家属的欣喜,重症患者家属的坚持,康复者出院时的轻松,都让我更懂得生命的韧性,也更珍惜身边的平凡日常。
常有老人举着智能手机反复擦拭屏幕,说"该点击哪里";也遇见过抱着哭闹孩子的母亲,慌乱中输错密码,掉落资料。听他们说“多亏你耐心教我用公众号预约"“多亏有你们志愿者”等等,心中不由生出小小成就感和帮助到他人的愉悦感。

离开医院那天,护士长笑着说“常回来看看”。我知道,这段志愿经历早已不是一份实践报告上的记录,它成了我与家乡之间更深的联结——原来为它付出一点光,自己也会被这束光照亮很久。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技术便利的背后,总有人需要"慢下来"的帮助。医院的自助机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谅。当我把打印好的缴费单折好递过去,当老人笑着说"现在年轻人真好",我忽然懂得,志愿服务不只是操作机器,更是用耐心搭建桥梁,让每个患者都能被温柔对待。三次服务,让我从“工作”变成"帮忙"再变成"理解"——原来最珍贵的,是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愿意为他人多停驻片刻的善意。
供稿 | 志工部
编辑 | 蒋 蓓
校对 | 罗圣玮
初审 | 信晓薇
复审 | 武 强
终审 | 赵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