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踏故土践使命,献真情助发展——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志愿活动(六)

发布日期:2025-07-29

在图书馆负责借书还书的社会实践,让我对“规则”与“温度”的平衡有了具象的认知。那些重复的扫码、登记、归架,看似是冰冷的流程,实则串联起人与书、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

原以为扫码登记只是机械操作,直到亲手接过形形色色的借阅证,才发现每本书的流转里都藏着故事。有白发老人颤巍巍递来泛黄的借阅证,说要找一本年轻时没读完的诗集;有学生抱着一摞备考书匆匆赶来,临走前反复叮嘱“请一定帮我留到闭馆”。起初总被借阅系统的报错声弄得手忙脚乱,还书时漏掉磁条消磁,或是借书时输错编号,都会让下一位读者等待。后来我学会在扫码前先看一眼书名,遇到《小王子》会对小朋友眨眨眼,拿起《百年孤独》会和文学系学长相视一笑;在递出书籍时多说一句“祝您阅读愉快”,枯燥的流程竟变得有了温度。

借书还书不只是物品交接,更是一场无声的信任传递——我们保管书籍,读者珍视知识,这种默契构成了图书馆最柔软的秩序。还书台像个微型剧场:有人为逾期的书道歉,我们笑着说“下次记得来续借就好”;有人发现书页折角,会红着脸解释“太喜欢这段文字了”,我们轻轻抚平折痕说“没关系,我们会处理”。

离馆那天,我把最后一本好书插进书架。阳光透过高窗落在书脊上,像给每本书镀了层金边。这期间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操作借阅系统,而是懂得了那些重复的动作里藏着的意义——我们数着借书日期,其实是在守护人与知识相遇的时间;我们整理归还的书籍,其实是在收纳那些被文字点亮的瞬间。每一次扫码、盖章、归架,都是在守护知识传播的脉络。原来最平凡的坚守里,藏着对规则的尊重,更藏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善意。规则是骨架,让运转有序;温度是血肉,让相遇有情,这或许就是图书馆能成为城市心灵栖息地的原因。

供稿 | 志工部

编辑 | 蒋  蓓

校对 | 罗圣玮

初审 | 信晓薇

复审 | 武  强

终审 | 赵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