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踏故土践使命,献真情助发展——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志愿活动(四)

发布日期:2025-07-26

家乡的山是旧相识,溪流是老故事,而这个夏天,石厂成了我的新课题。返家乡志愿的旅程里,我以账目为舟,驶入砂石生产的河流,去打捞那些关于家乡发展、关于青春担当的星光。

在石厂做账的日子,让我对“数字背后是生产”有了真切体会。不同于商贸公司的流水账,这里的每一笔数字都连着轰鸣的生产线——破碎机的维修费用、炸药的领用记录、不同规格石料的出库单,都得和车间台账一一对应。

我是24级财务管理4班邢鑫伊返乡实践的契机,让我与家乡石厂的账目工作不期而遇,自此踏入一方砂石与数字缠绵交织的独特天地,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成长之旅。

石厂的账目,绝非单调的数字罗列那般简单。石料从深山开采点运出的数量、加工车间里设备昼夜运转的能耗费用、工人挥洒汗水应得的薪酬支出,桩桩件件,都与家乡的生产脉络紧紧缠绕。我坐在略显简陋的办公室里,对着堆积如山的单据,逐笔核对石料开采量与出库数,每一个数字的确认,都像是在为家乡资源的合理利用筑牢基石,因为这背后,牵扯着的是家乡经济收益的涨跌,关乎着这片土地发展的底气。

核算成本的过程,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门道。同一批石料,要加工成不同规格的产品,人工该如何分摊、能耗怎样精准计量,这些问题反复在我脑海里打转。为了理清楚这些数据,我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深入生产现场。尘土飞扬的车间里,机器轰鸣震耳欲聋,我见证着砂石从粗糙的原料,在一道道工序里蜕变成规整的成品。脚下的地面满是砂石碎屑,空气中弥漫的灰尘扑在脸上,却也让我更真切地懂了账目中每个数字的分量——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符号,更是家乡企业效益的晴雨表,维系着一个个乡亲家庭的生计,承载着大家对生活的期盼。

石厂账目里的每一笔记录,就像家乡发展长河里的朵朵浪花,清晰映照着家乡前行的脚步。当我专注于这些账目工作时,渐渐明白,自己不是在与冰冷的数字打交道,而是在为家乡的生产经营添砖加瓦,让青春的力量,悄然融入家乡建设的宏大拼图。我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日常,去助力家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个数字,都成为建设家乡的坚实注脚,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与希望。最考验耐心的是成本核算。同一批次石料加工成不同粒径,人工、能耗的分摊得精准到每立方米。有时为了核清一车废料的处理成本,得跟着装载机师傅去堆场盘点,满身灰尘地回来接着对账。

这些让我明白,做好账不仅是核对数字,更是帮企业看清生产的“脉搏”,在原材料采购、能耗控制上提供实在的参考。

慢慢就懂了,账本里的每一笔“调整项”,都藏着生产的实际规律。就像车间主任常说的:“数字对得上,机器转得才踏实。” 现在看报表时,眼里不再只是加减乘除,而是能顺着数字摸到生产线的每一处关节——哪个环节能耗高了,哪批材料利用率低了,账页上的波动,其实都是生产在“说话”。

这份工作教会我,严谨之外更要懂生产,数字才有温度和力量。

供稿 | 志工部

编辑 | 吴正雄

校对 | 罗圣玮

初审 | 信晓薇

复审 | 武  强

终审 | 赵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