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形陷阱
在看似平静的校园生活中,一张无形的诈骗之网正悄然张开。诈骗分子利用在校学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金融知识欠缺,同时又充满求知欲、渴望经济独立、重视人际交往的特点,量身定制了多种“精准”骗局。这些陷阱往往披着极具诱惑力的外衣,与学习、生活、兼职、消费等日常场景紧密融合,令人防不胜防。它们不再仅仅是拙劣的谎言,而是经过精心包装的“糖衣炮弹”,其隐蔽性和迷惑性大大增强,成为潜伏在青春成长路上的隐形威胁。
二、骗术揭秘
01虚假兼职诈骗
常以“高薪、日结、轻松”为诱饵,比如声称“线上点赞评论就能日赚200元”,前期先返还小额佣金获取信任,后续以“升级会员才能接高佣金任务”“垫付货款赚差价”为由,诱导学生转账数千甚至上万元。
02网络购物诈骗
利用学生追求性价比的心理,在二手交易平台发布“低价全新手机”“闲置考研资料打包卖”等信息,当学生咨询时,以“平台交易麻烦”“私下转账更优惠”为由引导脱离正规平台,收款后立刻拉黑删除。
03冒充熟人诈骗
通过盗取同学、老师的社交账号,模仿其语气发送“紧急求助”信息,比如“我现在在外地开会,手机没信号没法转账,你先帮我给客户转5000元定金,回头还你”,利用师生、同窗间的信任实施欺诈。
04培训与金融类诈骗
伪装成知名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以“免费试听考研/考证课程”为切入点,后续推销高价课程,甚至诱导学生办理“分期贷”支付学费,一旦学生察觉不对劲想要退费,却发现机构早已人去楼空。
05刷单返利诈骗
往往作为诈骗的“入门局”,以“刷1单返5元,刷10单返60元”的小利为诱饵,待学生投入更多资金后,以“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提现,甚至要求继续充值才能“解冻账户”,最终导致学生大额资金无法追回。
三、防诈锦囊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提升个人防范意识与能力是关键。核心原则是: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信息核实是关键
遇到任何涉及钱财的要求,务必通过原有联系方式或多渠道进行核实,切勿仅凭单一信息源做出判断。
个人信息是堡垒
谨慎保管身份证、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填写网络问卷、参与来历不明的抽奖活动。
未知链接是禁区
对陌生短信、邮件、社交平台发来的链接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点击。
金钱往来需谨慎
树立正确消费观,杜绝提前消费、过度消费。对任何形式的预付款、保证金、手续费等要求保持极度警觉。
官方渠道是保障
办理金融业务、解决购物纠纷,务必认准官方平台和渠道。
四、紧急应对
一旦怀疑或确认遭遇诈骗,保持冷静并立即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1. 立即止付: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说明情况,申请冻结账户、止付转账,尽可能挽回损失。
2. 保存证据:妥善保留所有与诈骗分子相关的联系方式、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网址链接等证据。
3. 迅速报警:毫不犹豫地拨打报警电话,向公安机关详细陈述事件经过,并提供相关证据,积极配合调查。
诈骗手段或许会不断翻新,但筑牢内心的防范堤坝是永恒的课题。反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的习惯。面对陌生信息多一分警惕,遇到可疑情况多一次核实,才能真正守住校园里的“安全防线”,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文字:杜昭萱
校对:杜昭萱、李欣然、于淑婷
初审:黄艺璇
复审:李雪莹
终审:宋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