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途驿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工作 / 心途驿站 / 正文

因心理问题休学学生的复学评估要怎么开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0

对因心理问题休学的学生开展复学评估,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极具专业性的环节——既要判断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是否适配校园生活,也要为其后续返校后的心理支持做好铺垫。很多新手咨询师会困惑:评估该从何入手?哪些信息是核心?如何平衡“支持”与“风险把控”?

一、评估前的3项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正式评估前,需先完成三项基础工作,确保评估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1. 梳理学生休学档案

提前调阅学生休学申请材料、既往咨询记录(若有),明确以下关键信息:

• 休学原因:是抑郁情绪、焦虑障碍,还是其他心理问题?是否曾有自伤/自杀风险史?

• 休学期间干预情况:是否在精神科医院就诊?是否规律服药?是否接受过持续的心理咨询?

• 休学时长与预期目标:休学多久?学生或家长对“复学”的期待是什么(如 “先试读半个月”“正常跟班上课”)?

例如,学生小张因重度抑郁休学1年,期间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并每周进行1次心理咨询,档案中记录“目前抑郁症状明显缓解,医生建议可尝试返校”,这些信息能为评估划定初步方向。

2. 明确评估核心目标

复学评估不是“给结论”,而是通过专业判断回答三个问题:

• 学生当前的心理功能是否能应对校园生活(如上课、人际交往、学业压力)?

• 学生是否具备应对返校后可能出现的压力(如学业追赶、同学议论)的心理资源?

• 校园需提供哪些支持(如弹性选课、定期心理跟进),才能降低复学后心理问题复发的风险?

3. 提前沟通评估形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

• 面对面访谈:适合大多数学生,能观察非语言信号(如眼神、肢体状态);

• 家庭联合访谈:若学生休学期间主要由家长照顾,或家长对复学存在顾虑,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了解家庭支持情况;

• 结合远程补充评估:若学生暂未返校,可先通过视频访谈初步了解状态,待返校后补充面对面评估。

二、评估中的4个核心维度:从“症状”到“功能”全面覆盖

正式评估时,需围绕四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都有对应的专业提问方向与判断标准。

1. 当前心理状态评估:症状是否稳定

这是评估的基础,需通过具体化提问确认症状缓解情况:

• 核心症状:例如“现在每天情绪低落的时间大概有多久?和休学初期比,有哪些变化?”“是否还会出现‘活着没意义’的想法?”

• 躯体症状:“睡眠、饮食是否规律?是否还有头晕、乏力等身体不适?”

• 药物与治疗依从性:“目前是否还在服药?是否按医嘱规律吃?有没有出现副作用?”“最近一次看精神科/心理医生是什么时候?医生怎么说?”

例如,若学生能明确说明 “情绪低落从每天10小时减到2小时”“睡眠从每天4小时提到7小时”,且精神科医生出具“症状稳定,可尝试返校” 的建议,说明当前状态具备复学基础。

2. 社会功能恢复评估:能否应对校园日常

心理状态是否适配校园,最终要通过“社会功能”来验证,需重点评估三项能力:

• 时间管理与任务执行:“休学期间,每天的作息是怎样的?如果让你现在每天按课表上课,能适应吗?”

• 人际交往:“最近有没有和同学、朋友联系?如果返校后和室友有小矛盾,你会怎么处理?”

• 压力应对:“如果返校后发现落下的课程很多,你会觉得有压力吗?打算怎么解决?”

例如,学生小李提到 “休学期间每天固定时间学习线上课程,也和朋友每周视频聊天2次”,且能说出“课程落下可以找同学借笔记,实在跟不上就问老师”,说明其社会功能已初步恢复。

3. 复学动机与认知评估:“想返校”还是“被迫返校”

复学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后续适应效果,需区分“内在动机”与“外在压力”:

• 动机来源:“你希望返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自己想回到学校,还是家人建议的?”

• 对复学的认知:“你觉得返校后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觉得自己能应对吗?”

• 退路认知:“如果返校后感觉不适应,你知道可以有哪些选择吗(如申请暂缓复学、调整学习节奏)?”

例如,若学生回答“我想回学校和同学一起上课,就算遇到困难,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帮忙”,说明动机积极且有合理预期;若学生说“我妈觉得我该返校了,我也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则需进一步关注其内在动力,必要时与家长沟通调整期待。

4. 支持系统评估:校园与家庭能提供什么

复学后的支持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需分别评估:

• 家庭支持:“如果返校后你感觉情绪不好,和家人说的话,他们会怎么回应?”“家人是否同意你返校后继续接受心理咨询?”

• 校园支持需求:“你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帮助?比如‘每周和心理咨询师聊一次’?”

例如,学生小王希望“返校后每周三下午能来咨询中心,且第一学期只选3门课”,若学校能满足这类弹性需求,可提高复学成功率。

三、评估后的两种结果与三项跟进动作

评估结束后,需根据专业判断给出两种结果,并对应开展后续工作。

1. 两种评估结果的专业表述

• 建议复学:需明确“复学条件”与“支持方案”,例如:“结合你的状态与医生建议,目前可以尝试复学。建议第一学期弹性选课(不超过4门),每周1次心理跟进,若出现情绪波动及时联系咨询中心。”

• 建议暂缓复学:需说明具体原因与改进方向,例如:“目前你提到‘每天仍有3-4小时情绪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且医生建议‘再巩固治疗1个月’,所以暂时不建议复学。建议待症状进一步稳定后,我们再重新评估。”

注意:无论哪种结果,都需避免绝对化表述(如 “你肯定能复学”“你永远不能复学”),而是基于当前信息给出 “阶段性建议”。

2. 三项核心跟进动作

• 出具书面评估报告:将评估过程、结论、支持建议整理成报告,同步给学生、家长(需学生授权知情同意)、学生辅导员、学院学校心理辅导站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确保各方对“复学安排”达成共识;

• 建立复学后跟进计划:若建议复学,需和学生约定“返校后第一周、第一个月各来一次咨询”,重点关注其适应情况;学生所在学院需定期跟进学生情况。

• 链接校内心理支持资源:告知学生“若课间情绪不好,可随时来咨询中心‘临时停靠’”,或推荐校园心理社团、同伴支持小组等,丰富其心理支持渠道。

四、评估中的3个专业边界:守住“能做”与“不能做”的底线

在复学评估中,需特别注意三个边界,避免越界或失职。

1. 不替代精神科医生做诊断

若学生休学期间未就诊,或医生未给出明确建议,需建议先就医:“复学评估需要结合精神科医生的专业意见,了解你当前的症状是否适合返校,所以建议你先去医院做一次复查。”

2. 不承诺“复学后不会出问题”

需客观告知风险:“复学后可能会遇到一些之前没预料到的情况,比如学业压力大时情绪波动,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知道遇到问题时该找谁帮忙。”

3. 不忽视“潜在风险”的预判

若学生在评估中提到“返校后如果再抑郁,就不想活了”,即使当前症状稳定,也需启动风险预案:“你提到的这个想法很重要,我们需要一起制定‘危机应对计划’,比如‘当出现这个想法时,第一时间联系我或你的家人’,同时也会和辅导员同步,确保你的安全。”

写在最后:复学评估是“支持”,不是“筛选”

很多新手咨询师会担心“评估错了怎么办”——怕建议复学后学生出问题,又怕建议暂缓复学打击学生信心。其实,专业的复学评估不是“筛选谁能返校”,而是“帮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返校节奏,让校园成为其心理恢复的支持性环境”。

记住:我们的角色不是“法官”,而是“专业伙伴”——和学生、家长、学校一起,用谨慎的评估、灵活的支持,帮学生平稳度过“从休学到期盼”的关键阶段。如果你在复学评估中遇到过特殊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同行在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

文字:来源于公众号心师评估札记

美编:丁 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