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乡”约盛夏,遇“践”美好——智能制造学院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三十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7

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2级计科三班张书玮

参与书香筑梦,情暖四方捐赠登记整理工作的这段时光,如同一趟浸润着墨香与温情的旅程。从最初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在指尖与纸张的摩挲中触摸到善意的温度,我渐渐明白,这份看似琐碎的工作,实则是连接爱心与希望的纽带,每一次登记、每一次分类,都是对传递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初涉捐赠登记整理工作时,我曾一度将其视为机械的重复劳动。核对捐赠人信息、标注书籍类别、录入电子表格、按适用群体分类打包……一系列流程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面对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形形色色的书籍,既要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又要兼顾分类的科学性,起初的手忙脚乱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看似简单的工作,都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在琐碎中找到了意义。当意识到每一本被登记的书籍都将承载着一份期待流向远方,当明白每一个精准的分类都能让书籍更快抵达最需要它的人手中,登记册上的字迹便多了一份郑重。这份工作教会我的第一堂课,便是在平凡中坚守责任——不是因为任务本身有多复杂,而是因为背后连接着无数人的信任与期盼。指尖与纸张的反复接触,磨出的不仅是薄茧,更是对认真二字的深刻理解。

 

登记册上的信息,从最初冰冷的文字与数字,逐渐在我眼中变得鲜活而温暖。捐赠人信息栏里,有工整的企业落款,有稚嫩的学生笔迹,也有饱经沧桑的老年字迹;书籍备注中,有对内容的细致推荐,有对阅读人群的贴心提示,也有对书籍流转的真诚祝福。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出的,是一幅关于善意的群像——有人倾其所有传递知识,有人细致入微分享经验,有人以微薄之力践行公益。

 

在整理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透过信息捕捉背后的心意。一本教辅书的扉页或许没有赠言,但精准的适用年龄标注里藏着捐赠者的细心;一摞旧书的纸张或许泛黄,但整齐的装订里透着主人的珍惜;一份匿名捐赠的包裹或许没有信息,但书籍的精心挑选中满是不求回报的善意。这些无声的表达让我明白,善意从来不止于轰轰烈烈的举动,更多时候,它就藏在这些细微的考量里,需要我们以真诚去感知,以郑重去回应。

 

登记整理的终点,是让每一本书找到最合适的归宿。当我们根据登记信息,将不同类别的书籍分流至乡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心、社区图书馆时,我逐渐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核心从来不是整理,而是连接。我们既是爱心的接收者,也是善意的传递者,在捐赠人与受赠人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让知识跨越地域的阻隔,让温暖突破陌生的界限。

这种连接的意义,在一次次反馈中愈发清晰。当得知那些被精心分类的书籍点亮了乡村孩子的阅读时光,当听闻社区老人因收到合适的读物而露出笑容,我深刻体会到,公益的本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捐赠者在分享中收获了价值感,受赠者在接收中得到了成长,而我们这些中间的传递者,则在见证这一切的过程中,读懂了守望相助的深刻内涵。

 

回望这段志愿经历,那些登记册上的字迹、分类架上的书籍、团队协作的身影,共同构成了关于书香筑梦,情暖四方的生动注脚。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公益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里——是登记信息时的耐心核对,是分类书籍时的细致考量,是面对繁杂时的始终坚守。

如今,每当看到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我总会想起这段时光里领悟的道理:善意需要被认真对待,责任需要在平凡中坚守,而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成为点亮他人梦想的星火。书香筑梦,情暖四方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就藏在我们对待每一本书的态度里,在我们传递每一份善意的坚持中,指引着我们以更真诚的姿态,让书香浸润更多心灵,让温暖流淌至更远的地方。

文字:张书玮

图片:张书玮

美编:吕紫玉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