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4级人工智能一班曹鹤严
暑假返家,我在村支部担任村容村貌管理员,每日迎着朝阳到岗,伴着夕阳收工,所有忙碌都在日光下铺展,成了这段时光最鲜明的印记。
初到村支部,办公桌上那本磨得发亮的台账让我驻足:全村街巷的卫生责任区、垃圾桶的分布、近期需处理的环境问题,条目清晰得像村里的田垄。此后每个清晨,我都先对着台账标注当日重点——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排水沟该清淤,村门口前的杂草需处理,记在本子上,再跟着支部同志踏实地走村入户。
村支部的会议室总在上午热闹起来。每周三的环境整治碰头会,村干部、党员代表围坐一堂,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规划图上。讨论村口荒地改造时,有人提议种菜,有人想建小广场,最终定下“半园半场”方案:一半种村民爱吃的青菜,一半铺石板供休憩。方案敲定后,大家当即拿起锄头丈量地块,汗水在晨光里闪着光,这便是乡村治理最生动的模样。
白日的街巷是最好的课堂。跟着支部同志巡查时,总能学到实在的办法。见有农户把农具堆在路边,便一起搬到他家屋后的杂物棚;遇着有人往河道扔垃圾,就当场借来网兜打捞,边捞边说清危害。正午时分,村民多在院中歇凉,我们便趁这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递上印着图案的宣传单,阳光照在大家认真翻看的手上,连空气里都飘着认同的暖意。
七月的“环境攻坚周”,每日都是热火朝天的白昼。清晨五点,支部党员已带着铁锹在村头集合,我们这些实践学生跟着分发手套、垃圾袋。清理陈年垃圾堆时,起初有村民在旁观望,可看到大家挥汗如雨地搬运、清扫,不少人回家取来工具加入。日头最烈时,村妇联送来绿豆汤,大家坐在树荫下歇脚,聊着“这片空地该种点啥花”,笑声比蝉鸣还响亮。三天下来,五大车垃圾被运走,空地上栽下的月季苗在阳光下舒展叶片,成了村里最亮眼的新景。
午后的时光常用来完善细节。发现部分垃圾桶标识模糊,我们就在支部院坝里调制颜料,用粗笔重新描画:塑料瓶旁画个笑脸,果皮旁标个箭头,简单明了。路过的孩童凑过来看热闹,我们便教他们辨认,孩子们当即拉着大人去“实践”,惹得村民们直乐。整理村规民约时,也选在午后村民聚集的小卖部旁,念给纳凉的老人听,根据他们的意见改成更顺口的句子,比如“晌午扫扫院,下午晒粮宽”,通俗易懂才好记。
傍晚收工前,我们会在支部门口的黑板上更新当日进度:“清理排水沟30米”“更换破损垃圾桶2个”“劝导乱堆乱放5处”。路过的村民总会停下看看,有人说“今天走王家巷清爽多了”,有人提“村西头的杂草该除了”,这些话都被我记在本子上,成了第二天的工作重点。
这个夏天,日光把皮肤晒成健康的古铜色,帽下的额头总挂着汗珠,却从未觉得疲惫。在村支部的引领下,每个白天都被具体的忙碌填满:丈量街巷、清理杂物、沟通协调、完善细节。这些在日光下进行的点滴努力,像涓涓细流汇入家乡的肌理,让街巷更整洁,人心更凝聚。离开时,回望阳光下愈发鲜亮的村庄,终于懂得,乡村的美好从不在空想里,而在每个脚踏实地的白昼里,在支部与村民共同挥洒的汗水里。
文字:曹鹤严
图片:曹鹤严
美编:丁 崧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