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乡”约盛夏,遇“践”美好——智能制造学院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六)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7

以青春之名赴实践之约,用奉献之举绘成长画卷!值此盛夏,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子热忱参与2025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故土田间地头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彰显担当。

24级新能源一班李文亮

这个暑假,我以长春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一班学生的身份,回到家乡参与志愿服务,在村委会担任文职工作。这段看似平凡的经历,却像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让我对基层工作、社会责任有了远超书本的深刻认知。

 

初到村委会时,我对文职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写写算算"的层面。但真正上手才发现,每一项任务都连着民生冷暖。录入村民信息时,看似简单的姓名、身份证号背后,可能关联着低保申请、医保报销等切身利益。有次核对高龄老人信息,一位大爷拄着拐杖来补登资料,颤巍巍掏出泛黄的户口本,我突然明白: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字符,而是保障村民权益的基础。从那以后,我每次录入都反复核对三遍,生怕因自己的疏忽耽误了大家办事。

 

打扫办公室卫生的过程,也让我对"服务"有了新的体会。起初觉得这只是体力活,直到看到村民们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办事时舒展的眉头,才懂得细节里藏着温度。我开始主动擦拭等候区的座椅,在窗台摆上绿植,甚至在下雨天提前拖干门口的积水——这些小事,恰是基层工作者用真心换民心的缩影。

 

与各部门沟通协调的工作,则教会了我"接地气"的智慧。有次需要协调村里的养老服务点建设,既要对接民政部门了解政策标准,又要挨家挨户征求老人意见。记得有位奶奶担心服务点离家太远,我耐心解释选址的便民考量,还帮她算了步行时间,最终得到理解。这种在政策原则与群众需求间找到平衡点的过程,比课堂上的任何案例分析都更鲜活。

这段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村委会的叔叔阿姨们每天处理的看似是家长里短,实则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用耐心化解矛盾,用细心落实政策,这种扎根乡土的坚守,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沉甸甸的体会。

 

我常常想起村委会办公室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作为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技术创新终要服务于社会需求。这段基层经历教会我的,不仅是沟通协调的能力,更是一种扎根大地的情怀。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努力让专业知识接上"地气",将来用技术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或许就是返家乡志愿服务给我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文字:李文亮

图片:李文亮

美编:吕紫玉

校对:苏文婷、于浩然

初审:侯美伊

复审:臧连兴

终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