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科技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东华教育集团举办。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86年的吉林省蓝盾职业专修学院。2000年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开展本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2004年转为独立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普通高等学校——长春科技学院。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以工学、医学为主体,以农学为特色,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门类协调发展。现有学生在读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30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专业5个。在校学生17754名,其中本科生13502名。

学校地处长春市双阳区,占地面积113.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6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8亿元,馆藏纸质期刊506种、图书132.49万册。建有面积1.70万平方米,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的科学工程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面积0.74万平方米、容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大学生创业园;附属医院、国际会议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学生文体活动中心等大型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是“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院校”和“长春市文明校园”

学校确立了“创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水平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建设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现代大学。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办学理念,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双聘)、国际知名科学家李春义、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周楚杰等,构建了由院士领衔、国际知名科学家领军、以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教学名师、长白英才计划人才、省级教学新秀、吉林省A、B、C、D、E类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49名,其中正高级167名,副高级191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面、贯彻始终。构建了“以思政课程为主导、以课程思政为延展、以预备役制教育为重要实践载体”的“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国防教育等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育人成效明显,广受用人单位赞誉。

学校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坚定不移地引入行业企业优秀资源,加强专业建设。建设了梅花鹿产业学院、金通民航现代产业学院、菁华知识产权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和德创机器视觉、华创理想等企业人才培养冠名班,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2018年以来,学校获评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研学基地1个、省级实践实训教学基地5个,获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美术学专业软科排名(2024年)列民办高校全国第一位、全国总排名第143位(全国共有332所学校设置美术学专业)

学校坚持强化课程建设,不断整合、更新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将人工智能引入基础课和专业课,带领学生快速进入AI时代;将“岗、课、训、赛、证”一体化教学训练模式应用于专业核心、关键课程,深化应用型人才的纯度和亮度;构建了以“产教融合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牵引、以“智慧型课程”建设为支撑、以“一师一优课”建设为拉动、以“合格课程”评估为保底的课程建设框架体系,推动课程建设走深走实。2018年以来,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金课建设项目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个。建设校级产教融合型一流本科课程、知识图谱类智慧型课程、一师一优课示范性课程等优质课程255门。

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力促学生茁壮成长。在“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引领下,将军事训练、体育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军训科目、太极拳、游泳、双短兵、和球等特色军体项目,构建了“1+2+X”军体教育模式,学生体测合格率稳步提升,为学生保持终身体育奠定牢固基础。

学校坚持对学生开展增值性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优势发展。在第一课堂成绩单外,设立“第二课堂成绩单”

和素质拓展学分,学生通过在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六方面进步而获得成绩、学分,激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创建了“三种类型、六种渠道、两种应用”的卓越学分评价体系,通过卓越学分的获得和使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优势发展,追求人生突破。

学校坚持深化应用型发展,将技术技能融通培养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848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轻工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银牌3枚、铜牌3枚、优胜奖15项;在吉林省第一、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吉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6枚、铜牌5枚、优胜奖9项,以及31项第一名、13项第二名、10项第三名,12人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全国技术能手、吉林省技术能手7人。开辟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通道。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实施“12345”就业工作机制,即一把手工程、两级领导小组、三方工作联动、四级包保责任、五位一体机制,上下齐努力,全员促就业,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招生、培养整体提升。2022—2024年,学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90%,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连续三年受到吉林省教育厅通报表扬,同时荣获留吉就业工作绩效一等奖;连续三年被中国教育在线评为高质量就业最佳服务高校

学校坚持科学研究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持续深耕鹿茸科学、肉牛工程、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建设了国家鹿业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鹿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中韩动物科学研究院等34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在《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形成重要影响并受邀前往清华大学讲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个面上、2个青年基金共3个项目,实现了吉林省民办高校在此项目上零的突破,列全国民办高校第六位。建设8个科技小院,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梅花鹿方面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成果转化后助力梅花鹿产业显著增收,受到省领导的多次肯定批示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同美国、俄罗斯、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64所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现有留学生106名,在吉林省民办本科高校中数量第一

学校将矢志不渝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遵循“崇德至善、笃学强能”校训精神,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水平一流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止时间: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