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的步伐
从不囿于校园的围墙
它迈向广阔的天地
在熟悉的乡土上
踏出崭新的回响
我们将创新的思维植入传统的土壤
用年轻的笔触
为家乡发展注入蓬勃的想象
这是一次返乡
更是一次远征
以实践为歌
唱响献给家乡的青春乐章
24级中医学七班陈天琦

实践单位: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作为一名即将升入大二的中医学生,这个暑假,我带着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向往,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医院开启了见习之旅,这段经历让我收获诸多感悟,也对中医之路有了更深的认知。当暑假的蝉鸣在枝头响起,我踏上了返家乡医院见习的旅程。
这次实践让我在临床一线,触摸到中医的温度,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碰撞出的火花,更坚定了我在中医之路上的信念。
初入医院,陌生又新奇。门诊室里,患者来来往往,带教老师耐心地问诊、细致地查体,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专业与专注。我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帮忙整理病历、记录患者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熟悉了医院的工作流程,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病症。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这在临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望诊时,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我曾遇到一位面色萎黄、舌淡苔白的患者,老师通过望诊初步判断其可能存在气血不足的问题。紧接着,在问诊中了解到患者长期食欲不振、容易疲倦,进一步验证了老师的判断。闻诊时,聆听患者的声音、嗅辨气味,也能获取重要信息。而且切脉则是让我既紧张又兴奋的环节,每一次手指搭在患者脉搏上,都仿佛在与他们的气血对话。浮、沉、迟、数……这些书本上的脉象,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准确把握,好在老师会在一旁耐心指导,让我逐渐掌握了一些窍门。
在中药房的见习经历,也让我对中药有了全新的认识。药房里,一排排药斗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我跟着药师学习中药的辨认、称量和炮制。那些在课本上熟悉的中药名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药材,它们的形状、质地、气味都有了具体的模样。称量药材时,精确到克的要求让我深刻体会到中药调配的严谨性。而炮制中药,更是一门学问,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中药的药性和功效。比如,经过炒制的白术,健脾燥湿的作用会增强。
在见习过程中,最让我激动的是见证中医的疗效。一位长期被失眠困扰的患者,经过老师的辨证论治,开了几副中药调理。再次复诊时,患者满脸喜悦,说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面对复杂的病症,我的辨证思路还不够开阔,对中药的应用也不够灵活。这让我明白,中医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这次返家乡医院见习,是我中医学习生涯中的宝贵经历。它让我走出了书本的局限,看到了中医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今,见习虽已结束,但这段经历如同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更坚定的中医梦。回到校园后,我将带着这份实践的收获,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而不懈奋斗,也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百姓的健康贡献一份中医力量。
初审丨王琳倩
复审丨陈树森
终审丨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