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归巢
背包装满炽热日光
俯身把汗洒进泥土
脚印吻醒老树新桠
故事在稻香里悄悄拔节
星火点亮弯弯村巷
共绘家乡崭新长卷
24级中医学十班王卓冉

实践单位:宁城县五化镇山头卫生院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推开病房楼玻璃门的瞬间,消毒水的气息便漫了过来,混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药香。第一次以见习生的身份走进这片空间,白大褂的领口蹭着脖颈,口袋里的笔记本边角被攥得发皱——我知道,从这一刻起,课本上的铅字要落地生根,变成触摸得到的生命重量。
内科见习的头周,我总像个“移动知识库”,遇着患者就想把症状往疾病分型里套。有天跟着老师查一位肺气肿病人,大爷喘得厉害,我背完“桶状胸、呼吸音减弱”的体征,正准备开口说治疗方案,却见老师弯腰帮老人调整了床头角度,又倒了杯温水:“您别急着说,先喘匀了气。”后来才发现,老人床头柜上摆着没吃完的降压药,他总担心住院费太贵,偷偷减了药量。原来,比起背诵诊疗指南,先看懂患者藏在“不遵医嘱”背后的难处,才是更重要的见习课。
外科的观摩让我对“协作”有了新认识。一台腹腔镜手术里,主刀医生的每句指令都像乐谱上的音符:“吸引器递过来”“止血钳”“纱布”,器械护士的手几乎能预判下一步动作,递器械的弧度都分毫不差。有次缝合时,主刀突然停手:“缝针角度再偏五度。”护士立刻调整,他解释道:“这里靠近血管,差一点就可能出血。”手术灯的光晕里,每个人的动作都精准得像钟表齿轮,我忽然懂得,手术室里的默契不是天生的,而是对生命共同的敬畏磨合出来的。
儿科见习的经历最是柔软。有个发烧的小男孩哭闹不止,带教老师没急着量体温,而是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我们先和温度计做朋友好不好?”孩子含着糖,果然安静了许多。后来我学着蹲下来和小患者说话,发现他们的恐惧藏在攥紧的小拳头里,勇气却能从一颗糖里生长出来。有个小姑娘出院时,把画着“穿白大褂的姐姐”的涂鸦塞给我,画纸上的太阳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奖状都让人心里发烫。
见习结束那天,我又站在病房楼前,白大褂的口袋里多了些东西:患者写下的感谢纸条,带教老师圈注的病历要点,还有自己偷偷记下的感悟。原来,医院从不是冰冷的诊疗机器,而是无数故事交织的场域——这里有医生与疾病的博弈,有患者与命运的和解,更有每个生命在脆弱时迸发的力量。
这段日子教会我的,远比课本厚重:医学的真谛,不在完美的诊断里,而在弯腰倾听的耐心里;不在精准的操作里,而在与生命共情的温度里。未来的路还长,但此刻我确信,带着这些在病房里收获的感动与思考前行,每一步都会更坚定。
初审丨王琳倩
复审丨陈树森
终审丨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