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团学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专栏 / 正文

“青春返乡,实践铸魂”——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六十)

发布日期:2025-09-26 浏览量:

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故园云暖引归鸿

初心盈满背囊

点滴行动融进家乡街巷

年轻的脚掌

丈量故土新章

每个足印

都刻着担当的重量



24级中医学9班于浩源



实践单位:宁城县五化镇山头卫生院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第一次穿上白大褂走进病房时,消毒水的气味漫过鼻尖,口袋里的听诊器仿佛坠着千斤重。镜子里的自己还带着学生气的青涩,白大褂的下摆扫过脚踝,每一步都踏得小心翼翼——那是对医者二字最原始的敬畏。临床实践从不是课本里分点罗列的知识点,而是无数鲜活细节的交响:患者蹙起的眉头里藏着未说出口的疼痛,病历本上潦草的字迹记录着辗转求医的奔波,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跳动着比诊断更复杂的生命故事。

    跟着带教老师查房的日子,我总像捧着标准答案的考生,急于把书本上的鉴别诊断公式套进每个病例。有次遇到一位反复腹痛的大爷,他蜷在病床上,额角渗着细汗。我拿着检查单逐条对照,在笔记本上罗列了十余种可能,从肠胃炎到肠梗阻,却没注意到他每次吸气时,右手都会下意识按住右下腹,像在护住什么。老师站在床边静静看了片刻,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你看他的手,病人的每个细微反应,都是身体在说话啊。后来超声结果出来,果然是早期阑尾炎——那个被我忽略的按压动作,正是炎症刺激腹膜的无声提示。那一刻突然懂得,临床思维从来不是从A推导到B的机械路径,而是将专业知识拆成丝线,再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生活细节编织成网,才能接住那些藏在缝隙里的真相。

    外科见习的缝合练习,让我对技术有了全新的认知。第一次在模型上缝皮,持针器在手里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缝出来的针脚歪歪扭扭,线结松得能塞进手指,活像条爬不动的毛毛虫。老师没直接擦掉重缝,只是让我站在旁边看他操作:进针角度要像握笔写字,力度得让组织边缘自然对合,你不是在缝伤口,是在给断裂的皮肉搭座桥啊。他的手指稳定得像固定在手术台上,针尖穿过皮肤时几乎听不到声响,线迹走得像用尺子量过一般。我练了整整一周,直到指尖磨出薄茧,终于能缝出整齐的弧线——那时才明白,手术台上的精准从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把对生命的敬畏,刻进每个动作的本能里。

    最难忘的是参与一位肺癌晚期患者的照护。老人已经不能说话,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家属商量后决定放弃有创抢救,护士拿来温热的毛巾,一点点为老人擦去脸上的虚汗,把他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主管医生搬了把椅子坐在床边,轻轻握住老人枯瘦的手,低声说:您辛苦了,这些年遭了不少罪,我们一直陪着您。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老人脸上,他的睫毛颤了颤,像是听懂了。没有电击除颤的急促,没有呼吸机的轰鸣,只有这样安静的陪伴,却比任何治疗都更有力量。这让我重新理解了治愈的含义——医学的边界之外,减轻痛苦、给予尊严,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临床实践像一面棱镜,把医学的多面性折射得清清楚楚:它有科学的严谨,需要精准到毫米的判断;也有人文的温度,需要读懂沉默背后的需求。它教会我,好医生的听诊器里,既要能听到病理性杂音,也要能听到人心的褶皱;手术刀划开的不仅是皮肉,更要划开对生命的偏见。那些在病房里听过的叹息与欢笑,见过的脆弱与坚强,都在提醒我:医学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更是始终温暖的人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这份认知,在守护生命的路上,步履不停。


初审丨王琳倩

复审丨陈树森 

终审丨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