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团学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专栏 / 正文

“青春返乡,实践铸魂”——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八)

发布日期:2025-09-10 浏览量: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走进社区网格

倾听邻里心声

扎根田间地头

触摸泥土温度

用脚步丈量家乡变迁

以实践书写青春答卷

这个夏天

让青春在故土的沃土上

绽放别样光芒



24级中医13班朱宇

实践单位:信阳信钢医院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去年冬天,我以初学者的身份第一次踏入信阳信钢医院急诊科,那时的我懵懂又忐忑,像一株初生的幼苗,在急诊室的喧嚣中艰难扎根。时隔半年,再次回到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我已然带着更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学知识,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第二次志愿服务。这一次,我不仅见证了生死离别的震撼,更在急诊室的快节奏中,深刻体会到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的交融,完成了从学习者实践者的蜕变,也让医者之心在跌宕中愈发坚定。

    来到急诊后再次穿上白大褂,警报声依旧刺耳,但我的心跳却不再因慌乱而加速。得益于第一次实践积累的经验,这次我更快适应了急诊科的节奏。协助分诊时,我能迅速根据患者的症状与主诉进行初步判断;记录病历时,中医术语与西医诊断的切换愈发流畅;甚至在协助医生为外伤患者包扎时,动作也多了几分利落。

    作为已经系统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学的学生,这次实践,我带着更明确的探索目标——将课堂所学真正转化为临床能力。在征得医生同意后,我主动为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中医四诊,尤其注重脉诊的练习。例如,一位主诉胸闷的青年患者,西医检查暂未明确病因,我为其切脉时发现脉象弦涩,结合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联想到《中医诊断学》中血瘀证的表现,推测可能是心血瘀阻。我将这一判断与医生沟通,医生结合心电图结果,最终确诊为心绞痛早期,并对我细致地观察表示肯定。这次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辨证思维绝非玄虚,而是建立在扎实理论基础与细致临床观察之上的科学方法。

    然而,实践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局限。在第二次的实践过程中,我依然无法避免直面生死。我曾参与抢救一位从屋顶坠落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看着他从意识昏迷神志不清到瞳孔散大,医生团队拼尽全力仍无力回天。家属的哭声撕心裂肺,我站在角落,喉咙像被堵住般说不出话,泪水在眼眶打转,却不敢发出一丝声响。原来成长如抽筋剥骨般疼痛,直到某天,言语再也说不出心中的苦楚。共情是善良者的天赋,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默默留下,陪伴家属办理手续,轻声解释病情。在那一刻,我好像深深地感受到,医者的职责不仅是与病魔抗争,更是在患者与家属最无助的时候,成为他们黑暗中的一束微光。

    这次实践,我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心态的重塑。初入急诊时,面对突发状况我会手忙脚乱;如今,我能冷静协助处理外伤包扎,在医生忙碌时主动跟进患者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患者沟通。对焦虑的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对孤寡老人,多一份耐心倾听;对重症患者,给予适度的安慰与鼓励。这些细节让我明白,医者的力量不仅来自技术,更来自对的理解与关怀。

    两次急诊科的志愿服务,如同两盏明灯,照亮了我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医路。第一次,我学会了敬畏;第二次,我懂得了担当。在这里,我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也触摸到了医学的温度;我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也收获了蜕变的喜悦。这段志愿服务经历,是我医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虽没有华丽的中医技法展示,却让我在真实的急诊场景中,触摸到了医学最本真的模样。在生死之间,医者的价值不在于无所不能,而在于竭尽所能;在病痛面前,医学的温度不在于冰冷的器械,而在于那双愿意握住患者的手。

    未来的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我已不再畏惧。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把脉时的指尖触感,每一句患者真诚的感谢,每一份从生死线上拉回生命的喜悦,都在为我积蓄前行的力量。我定会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精研经典,锤炼技艺,让中医的智慧在急诊的战场上绽放光芒,让医者的仁心在生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