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2024级小学教育3班于娜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余华的《活着》。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总觉得字里行间都浸着苦——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痛,而是像钝刀子割肉,一点点磨掉生活里的光。
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几乎是把“失去”二字写满了。年轻时他是个浪荡子,赌光了家里的田产,气死了父亲;后来被抓去当壮丁,在枪林弹雨里挣扎着活下来,回家却发现母亲早已病逝;妻子家珍陪着他熬苦日子,最后病死在病床上;儿子有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活活抽干了血;女儿凤霞好不容易嫁了个好人家,却难产死在了手术台上;就连唯一的外孙苦根,最后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可奇怪的是,福贵从来没喊过一句“不想活了”。他就像田埂上的野草,被风雨打折了腰,第二天照样朝着太阳直起身。书里有个细节特别戳我: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黄牛,他给牛也取名叫“福贵”,每天牵着它下地,一边耕地一边念叨着死去的亲人,就像他们都还在身边。
余华说,他写《活着》,是想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以前我总觉得这是句空话,直到看懂福贵——他不是不痛苦,只是在苦难里嚼出了活着的滋味:是清晨的露水,是田埂上的风,是老黄牛拉犁时的喘息,是那些即使失去了所有,也依然值得认真对待的每一个瞬间。
读《活着》会让人难过,但合上书后,心里反而会升起一股劲儿。它让我们看见,生活或许会夺走很多东西,却夺不走人骨子里那份“要好好活下去”的韧性。就像福贵说的:“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 活着,大概就是这样吧——带着伤痛往前走,走着走着,就成了生活本身。
文稿 | 于 娜
视频 | 于 娜
美编 | 杜雨涵
校对 | 黄秀蓉
初审 | 周文翰
复审 | 张贺亮
终审 | 唐敬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