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反诈,青春防线。当诈骗伎俩盯上大学生,每段经历都是警示,以案为鉴,让我们用文字拆解骗局,用故事筑牢防线,共护校园清朗。
二等奖:2022级小学教育2班刘馨月
《那通“客服来电”教会我的事》
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正在吃饭,手机突然弹出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电商平台的“客服专员”,声音甜美又专业:“女士您好,您上周购买的羽绒服检测出甲醛超标,我们可为您双倍退款,只需配合核对订单信息。”
我心头一动——确实买过一件羽绒服,最近还总觉得有点异味。对方准确报出了我的收货地址和订单号,甚至连我用优惠券抵扣了20元都记得清清楚楚。“您需要先在我们的专属链接里填写银行卡信息,系统验证后立即退款。”她发来一个看似正规的链接,页面设计和该电商APP几乎一模一样。
正要输入卡号时,我突然瞥见页面底部的“备案号”模糊不清。想起学校上周来宣讲反诈时说的:“官方客服绝不会索要银行卡密码和短信验证码,更不会让你点陌生链接。”我心里咯噔一下,借口“信号不好”挂了电话,立刻拨打该平台的官方客服热线——果然,根本没有所谓的“甲醛超标退款”,我的订单信息大概率是被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
后来和老师聊起这事,他说这是典型的“冒充客服诈骗”:骗子通过非法途径收集用户购物信息,利用“退款”“理赔”等借口降低警惕,再用伪造的链接套取银行卡信息或诱导转账。“你最后那个核对官方客服的动作,救了你。”
这件事让我后怕又庆幸。后怕的是,若当时少了那点警惕,辛苦攒下的生活费可能瞬间清零;庆幸的是,学校反复宣传的反诈知识,真的在关键时刻拉了我一把。
现在我总会给家人“上课”:收到陌生来电先挂掉,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点不明链接,不随便填银行卡信息;遇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打110或96110。原来反诈不是遥远的口号,是藏在每一次“多问一句”“多等一秒”里的自我保护。
文稿 | 周 洁
视频 | 周 洁
美编 | 杜雨涵
校对 | 黄秀蓉
初审 | 周文翰
复审 | 张贺亮
终审 | 唐敬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