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
商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学院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多措并举群策群力扎实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
1.疫情防控期间,组织毕业班辅导员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健康情况,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护,每天上报个人健康信息。指导辅导员抓好学生的思想引导,了解掌握学生就业情况。
2.通过视频例会的形式,调查了解每位同学的就业实际情况。对考研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主动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慰。
3.统计并记录好每位同学的基本信息,便于了解后续就业情况。
4.由于在疫情期间,大多数企业单位还没有复产复工,部分同学无法就业,辅导员老师会给予这些同学精神上的帮助,帮助了解当今社会就业基本情况。
5.辅导员老师组织班级负责人每天上报就业情况,每周更新汇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将就业信息和其他通知转达给家长和同学。
6.学院将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毕业班辅导员老师,由老师转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就业动态。
7.毕业生辅导员及时了解到毕业生最新就业情况,并定期做就业分析报告。
8.对于实习学生返岗就业情况,再三强调安全问题,细心讲解工作的方法,及时帮助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9.对于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业同学,老师对家长以及学生同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让学生和家长正确看待当今社会就业方向。各位专业老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正确就业方向。
10.采用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就业,鼓励毕业生多参加面试多投简,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11.所有老师手机全天开机,便于及时解决各位毕业生家长及同学们的问题。 (商学院武强供稿)
语言文化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学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把手工程”来建。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就业服务的有效性,扎实细致的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供需平台
学院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规范校园招聘活动,与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就业关系,为毕业生搭建起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加强与地方人才市场联动,实现了就业信息共享。结合实际,积极搭建校园供需平台,积极组织线上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利用微信群等信息平台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
加强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利用微信群向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做到了信息的最大化宣传。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实现“就业推介、学生求职、企业招聘、就业指导、就业管理、网络洽谈”等功能,方便了学生求职。
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大力宣传基层就业政策,组织动员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 “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任职”、“社区就业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基层服务项目。
四、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
学院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在课程的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认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式。
五、健全就业工作制度,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制度,明确了任务,规范了要求,强化了意识,认真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办法。
六、积极做好学生的各类证书认定工作
积极做好2020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等各类证书的认定工作,其工作经过网上申报、组织体检、材料审查、现场确认、证书打印等环节。(语言文化学院张贺亮供稿)
视觉艺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吉林省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工作要求,学院科学谋划、创新举措、精准施策,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一、联系特殊学生,关注就业动态,进行就业心理辅导
疫情发生以来,学院实时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精准把握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受疫情影响的家庭困难毕业生、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子女毕业生、考研失利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职业需求和就业意愿等信息,针对特殊时期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就业压力、焦虑等实际需要,开启就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个体咨询,通过电话、网络、微信、QQ等多种方式开展远程咨询指导,呵护毕业生心理健康,加强对毕业生的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统计就业及意向就业学生信息
为深入了解疫情对2020届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招聘和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学院及时统计就业及意向就业学生信息,做好疫情下毕业生就业形势、心理期望和企业用人需求。为更好促进毕业生网上就业和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提供服务暨决策依据,推出精准性的政策措施。完善工作台账,引导慢就业、不就业的毕业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择业观对待就业。
三、核实已就业学生信息,对相关企业进行网上调查
为保障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对已就业学生所在的相关企业进行网上调查,防止学生落入求职陷阱,甚至卷入传销活动。
四、通过微信大群及时向学生发布就业办推广的就业信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通过网络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举办各类线上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可参加学校网络招聘会,通过网站或电子邮件收取简历,并利用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招聘活动。毕业生则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等小程序和电话、视频等在线方式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开展线上简历投递。学院整合各种资源,努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服务,为毕业生优质线上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视觉艺术学院曲正媛供稿)
医药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调动各方资源迎难而上,切实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一、重视就业工作,层层落实责任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按照岗位职责与分工展开就业指导工作,并把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来常抓不懈。
二、打牢基础,不断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学院始终注重人才培养,多种模式并举,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把学生送到长春科技学院附属医院、吉大一院、吉大二院、吉大三院等进行实习实训,并推荐学生就业,为学生就业工作打开一条新的途径。
三、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学院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将就业信息及时转达给学生,实现了精准就业。并将有关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转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把握就业机会。
四、强化就业教育,了解学生就业意向
通过召开视频会议、微信群小范围“座谈”、“微课堂”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择业心理。
五、做好学生就业调研工作
通过对已就业、待就业和慢就业等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高质量落实。(医药学院李海燕供稿)
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根据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要求,扎实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加强领导、上下联动,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疫情防控期间,结合工作实际,学院成立疫情防控期间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刘晓辉任组长,王东红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杜瑞、张茂志、李健伟、韩鹏等辅导员和系主任组成。并及时召开学院就业工作视频会议,刘晓辉院长亲自主持会议,对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就业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明确了任务目标。王东红副院长强调指出,及时转发学校就业处发布的招聘信息,务必通知到每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随时关注就业工作QQ群、微信群等通知,并做到及时回复、按时完成,切实形成全员促就业、抓就业的氛围。
二、发布就业招聘信息
因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要求,学院想方设法做好疫情期间的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的为毕业生提供及时的就业指导与帮扶。截止目前,我院已向毕业生发布各类就业信息,企业招聘简介80余家、企业链接15条、7场网络招聘会、以及相关的就业政策。
三、做好困难学生就业保障
疫情防控期间,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联系,明确帮扶责任,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能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帮助。
四、鼓励入伍参军
学院每届毕业生参军入伍人数,均在全校前列。今年,学院结合国家征兵政策,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应届毕业生积极参军入伍,并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五、鼓励参加专升本考试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加大了专升本扩招规模。学院组织辅导员老师、专业教师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备考、参考,目前,已有487名学生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
六、毕业生心理疏导工作
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全体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情绪调节等方面具体问题,引导学习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对待就业。特别是对目前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有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职业技术学院张茂志供稿)
【政策集锦】
2020届高校毕业生,最新就业政策
升学深造
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
扩大今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规模,主要由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向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招生,向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生物医学工程类和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护理等专业倾斜。
就业渠道(基层)
组织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以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并及时发布调整后的笔试面试时间等信息。
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
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就业渠道(重大项目、新经济、创业)
建立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强人才供需对接。
深人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
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平台建设,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就业渠道(入伍、教师、国际组织)
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针对毕业生群体开展精准宣传动员和重点征集。
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招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到急需教师的高中和幼儿园任教,落实应届公费师范生全部入编入岗。
持续推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招聘信息,组织开展专家讲座、训练营、国际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实习任职渠道。
就业服务
要充分利用部、省、校三级联通的就业网络体系以及社会招聘网站,联合举办“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 24小时365天招聘活动)。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招聘单位及岗位信息真实准确。
积极推动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要利用网络为留学回国毕业生提供便捷的学历学位认证服务,做好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开发、共享一批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和就业创业讲座视频,方便毕业生点播观看。汇总发布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及就业创业网站等信息,方便毕业生查阅使用。
就业帮扶
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要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湖北高校招募规模。
配合有关部门,增加中央基层项目在湖北高校的招募计划。
更大力度扩大湖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计划。
举办面向湖北高校以及湖北籍学生的专场网上招聘活动,高校要协调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时间、推迟签约录取。
高校要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优先推荐岗位。
就业时间
各地各高校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就业签约时间,及时为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
要配合有关部门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
要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持续提供就业服务。
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就业权益
各地各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在教育系统招聘活动中,不得发布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严禁设置性别、民族等歧视性条件和院校、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条件。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严密防范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等不法行为,并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
就业签约
各高校要严格遵守就业签约工作“四不准”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就业工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