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成长 / 考研榜 / 正文

考研喜报 逐梦“研”途,终成硕果(九)

发布日期:2025-07-03 浏览量:

逐梦

终成硕果


个人介绍

图片

马崧仁,男

2020级中医学专业


考研成就

上岸院校:长春中医药大学

报考专业:中医内科学


经验分享


一、英语

(一)经验分享:稳住阅读!

背景简述:本科期间英语基础中等,四级刚过线,没有系统练过英语写作。考研前词汇量大概4000-5000,属于英语不是短板,但也不是强项的类型。

1. 词汇:地基必须稳!

时间安排: 3–10月(每天1h左右)

用的工具:APP:墨墨背单词

我的建议:背词一定要早,越早越轻松。英语一的词汇量大,不是靠最后几个月突击能解决的。

高频词反复记,长难词理解记,真题里出现的词一定反复标记。

2. 阅读:核心!重点!分数命脉!

时间安排:5考前一直练。

用的资料:真题:张剑黄皮书(必须用原版真题)反复做,我大部分都刷了三遍,全部都在两遍以上(04—24年真题)

我的方法:第一遍精读: 熟悉题型,精读每篇,翻译每句,理解选项逻辑。

第二遍刷题: 做题计时,做完对答案+查生词+理解逻辑,最后回归文章分析出题思路。

3. 作文:提早准备,高性价比

时间安排:9月开始,每周练1–2篇,考前至少背10套模板。

小作文: 应用文

大作文: 图画作文、柱状图、折线图等。

各用黄皮书作文20篇练手。

建议:背+仿写+默写,熟悉句式是关键。

最好让ChatGPT帮你批改,因为ChatGPT多数训练数据都是英文,在英文这块是所有国产AI无法比的。重点看有没有中式英语,看它的表达逻辑。

4.完形填空: 英语一完形非常细节,但好多题都有固定的、高频的选项,有时候个别题型做多了看题就知道选哪个了。但是大部分题还是考你上下文逻辑,思路对了六分以上没有问题。

5.新题型:非常注重技巧,切记不可以花很长时间去做,一定要快。

6.翻译:拿基础分很容易,但是拿高分非常困难,不必强求高分。

二、政治经验分享 :理解+背诵双管齐下,选择题全靠细节。

(一)个人情况:政治基础薄弱,大学期间没有接触太多马原,但比较喜欢历史和时政内容,记忆力还不错。

(二)经验分享

1. 资料推荐(超级经典组合)

个人认为,不要看太多的其他人的课,挑你认为最适合你的人的课,因为时间不允许,而且重点不能光放到政治上。

徐涛强化班视频 + 搭配讲义(理解用)。

肖秀荣1000题(练题用)。

肖四肖八(压轴卷子):虽然今年他们说没押中,但是我背的素材都写上了。我个人感觉肖四肖八还好,而且各省份阅卷赋分不一样,仅供你们参考。

2. 我的复习节奏

7月前:跟徐涛的基础班+强化课,一边听一边理解。

配合1000题做选择题,整理错题,理解背后的原理。

8–10月:开始分模块记忆(马原、史纲、思修、毛概、时政)。

1000题第二遍 + 错题回顾。

11考前:全面背诵!肖四肖八选择题认真做、主观题狂背、狂背肖秀荣背诵手册上的时政热点。

背诵用++默写+默记结合,反复搞,不求量求熟。

我最后的政治分数: 71

选择题得分是关键,主观题别空着、套模板也要写满。理解为主,背诵为辅,最后一个月别放弃!

三、中医综合的结构与特点

(一)中医综合包括: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药学

4.方剂学

5.中医内科学

6. 针灸学

考研对这几门的要求并不是特别刁钻,但胜在考得细、覆盖面广,尤其是基础方剂容易丢分,难在背诵量大、记忆易混。中医内科虽然有口诀,但是其考察难度往往不是光背口诀就能解决的。因此,中医综合的核心就是重复+理解+整理

(二)我的复习节奏安排

1.第一轮:通读+理解(3-5月)

用的教材就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统编版教材,推荐直接看教材,少刷视频课。这个阶段我做的是用笔+思维导图,帮助我理清大框架,尤其是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这类抽象内容

2.第二轮:整理+笔记+初步记忆(6-9月)

这个阶段开始背诵,先背方剂+中药,因为它们是最容易忘的。

同时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多刷历年真题,帮助我了解出题方式,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常考点

3.第三轮:强化+冲刺(10-12月)

真题+模拟题+错题本是我的主要武器。我认为各大型机构的模拟题是很重要的,每做完一套模拟题,我会把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点重新整理,再背一次。这个阶段每天安排固定时间专门背诵口诀,确保不会因为遗忘而翻车


个人感悟


大家好,我是马崧仁。目前已经成功考取研究生,攻读方向为中医内科学。作为一名普通院校出身的学生,我深知普通不代表平庸,这一路走来,有迷茫、有压力、有熬夜掉头发,也有坚持后的成就感。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备战中医综合这门考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

1.个人建议

教材和学霸笔记最重要,视频因人而异(我就感觉看视频效率很低)。 不要沉迷做精美笔记,重点是掌握内容而不是排版。

理解是最好的记忆方式。 中医内科如果能结合证型和使用场景记忆,会牢很多。

真题一定要吃透,反复做。 不要单纯做题,要分析它为什么这么考,出题人想考什么。

保持好心态。 我也经历了焦虑期,怀疑自己是不是天赋不够。但后来发现,考研其实拼的不是智商,而是稳定的节奏和坚持的意志。

2.最后的话

中医是一门讲究积累悟性的学科。但考研这一关更讲究方法耐心,一些技巧高的、比较耐心的同学,虽然综合能力可能不强,但是却往往取得很好的成绩。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你,如果你也正在备战,那就一起加油吧!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咬牙坚持下来的自己。——来自一个普通院校出身,但靠努力也成功上岸的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