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团学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专栏 / 正文

“青春返乡,实践铸魂”——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五十四)

发布日期:2025-09-24 浏览量:

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归巢

背包装满炽热日光

俯身把汗洒进泥土

脚印吻醒老树新坡

故事在稻香里悄悄拔节

星火点亮弯弯村巷

共绘家乡崭新长卷



22级中医学四班吴若宇

实践单位:新郑市辛店中心卫生院

实践岗位:实习生

实践感悟

门诊跟诊:掌握四诊合参与辨证核心

    实习初期,我跟随内科李医师在门诊学习,每天面对络绎不绝的患者,也开启了从书本知识临床应用的转变。李医师接诊时,始终以问诊为起点,细致询问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饮食睡眠及既往病史,同时观察患者面色、神态——比如面黄肌瘦多与脾虚相关,烦躁易怒常提示肝火旺盛。随后的舌诊与脉诊,更是让我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

    起初,我对舌诊的认知仅停留在舌红苔黄”“舌淡苔白的表层,经李医师指导才明白,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深浅,润燥体现津液盈亏,腐腻提示痰湿情况。有位主诉口苦、腹胀的患者,舌苔黄厚腻,李医师解释这是湿热蕴脾的典型表现,后续用药需侧重清热祛湿。脉诊的学习则更具挑战性,李医师先让我触摸自身平脉,感受节律与力度,再对比患者脉象。一次,一位老年患者因头晕乏力就诊,我仅能感知脉象无力,而李医师通过指尖触感,判断为细弱脉,结合舌淡苔薄白的体征,辨证为心脾两虚,开具归脾汤加减处方。这一过程让我深刻理解,四诊合参不是信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相互印证,最终形成精准的辨证结论。

    此外,协助整理门诊病历时,我进一步熟悉了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也加深了对常见病证型与用药的记忆。比如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湿三型,风寒感冒用荆防败毒散解表散寒,风热感冒则用银翘散清热解表,不同证型的用药差异,让我切实体会到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

病房查房:学习动态辨证与治疗调整

    实习第二周,我转入内科住院部,参与每日查房工作。住院患者病情更复杂,常存在一病多证多病夹杂的情况,对辨证的灵活性与精准性要求更高。每天上午8点,医护团队准时查房,先由管床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症状改善情况及用药反应,再由主治医师补充问诊、查体,最后团队共同讨论诊疗方案。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入院时主诉胃脘隐痛、食欲不振、反酸嗳气,初始辨证为肝胃不和,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用药3天后,患者反酸缓解,但出现腹胀、大便溏薄的新症状。查房时,主治医师让我观察患者舌苔——原有的薄白苔转为白腻,结合腹胀、便溏,判断出现脾虚湿困兼证。随后团队决定调整方药,去掉原方中柴胡、香附等理气药,加入茯苓、白术、炒扁豆等健脾祛湿药。3天后复诊,患者腹胀、便溏症状明显改善。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中医治疗不是一方到底,而是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辨证,真正践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

    在病房实习期间,我还观摩了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例如,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除口服益气活血的中药外,医师为其安排针灸治疗,选取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通过针刺疏通经络;一位长期失眠患者,在中药调理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豆,选取神门、心、肾等穴位,通过按压刺激调节脏腑功能。这些实践让我了解到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也感受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调理与功能康复中的独特价值。

技能巩固: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实习期间,我不仅学习诊疗思路,还注重基础技能的巩固。在带教医师指导下,我尝试为患者测量血压、记录生命体征,确保数据准确;学习辨识常用中药饮片,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触摸质地,区分黄芪、党参、当归等易混淆药材,了解其性味归经与功效;协助整理处方,熟悉中药处方的书写格式,包括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以及剂量标注、煎服方法的规范表述。

    一次,门诊来了位咳嗽患者,李医师让我先独立分析——患者咳嗽伴黄痰、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浮数,结合这些信息,我判断为风热咳嗽,建议用桑菊饮加减。李医师对我的辨证结果给予肯定,同时补充说明,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口渴等伴随症状,避免漏诊。这次尝试让我增强了临床信心,也明白严谨是中医诊疗的重要前提。

    此次暑假实习,是我中医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它让我走出课堂,真正接触临床,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未来,我将以此次实习为起点,带着所学所悟,在中医专业道路上持续深耕,不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努力成长为既能传承中医精髓,又能适应现代医疗需求的中医从业者,为患者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