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行李箱碾过站台的蝉鸣
把课本里的 “基层”
译成村口晒谷场的风
田埂接住球鞋的浅印
问卷上的墨痕
在阿婆的皱纹里洇成答案
旧巷的路灯亮起来时
我们终于懂得
青春不是远方的候鸟
是俯身拾起的
每一块故土的温度
24级中医五班张紫涵

实践岗位:库尔勒市萨依巴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第一次走进中药房时,空气中弥漫的药香瞬间包裹了我。那是一种混杂着当归的甘甜、陈皮的醇厚、薄荷的清凉的独特气味,仿佛千百年来的中医智慧都沉淀在这缕香气里。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课本上的药材知识终于要在药房的实践中落地,这段抓药经历也成了我中医学习路上最生动的“第一课”。
初到药房,最直观的感受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课本上对药材的描述精确到性状、性味、归经,可当药斗里的当归、黄芪、党参真真切切摆在眼前时,我却犯了难。明明都是黄芪,有的切片厚实、断面金白,有的却薄如蝉翼、颜色偏黄。带教老师看出了我的困惑,笑着说:“药材的品质藏在细节里,道地黄芪产自甘肃,皮黄肉白,断面有菊花心,这样的药效才够劲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观察药材的色泽、纹理、气味,原来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身份密码”,而这些是课本无法完全传递的鲜活知识。
抓药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处方的对话。记得第一次独立抓药,面对“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的处方,我手忙脚乱地对照药斗标签找药材,生怕拿错了品种。老师在一旁提醒:“抓药先认药,认药先懂方。这张是小柴胡汤,柴胡要选北柴胡,黄芩得用子芩,半夏必须是制过的法半夏,不然生半夏有毒性。”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抓药不只是简单的称量,更需要理解方剂的配伍意义。每一味药的选择都关乎疗效与安全,所谓“用药如用兵”,半点马虎不得。
药房里的“规矩”也让我受益匪浅。老师强调,抓药要“按方抓药,逐味称量”,不能图省事将几味药混在一起称。“每味药的剂量都有讲究,差一钱可能效果就差很多。”称量时要用传统的戥子,左手持戥,右手取药,目光与戥星保持水平,这样称出的药量才精准。包药也有学问,要用正方形的牛皮纸,药材分类摆放,坚硬的矿物药单独包,易挥发的芳香药放在上层,最后用细麻绳捆扎结实,既方便患者煎煮,又体现着中医的细致关怀。这些看似琐碎的流程,实则蕴含着对患者的责任与对中医药的敬畏。
在药房的日子里,我还遇到了许多温暖的瞬间。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抓药,熟练地报出“当归、熟地、川芎”的方子,说这是她喝了几十年的调理方;有年轻的妈妈仔细询问煎药方法,生怕耽误了孩子的病情;还有复诊的患者笑着告诉老师,喝了药之后症状减轻了不少。这些场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实用智慧。每一张处方背后都承载着患者的期盼,每一味药材都连接着医者的责任,而我们抓药的双手,正是传递这份信任的桥梁。
如今再走进药房,空气中的药香依旧熟悉,但我的心境已大不相同。曾经让我眼花缭乱的药斗,如今成了我认识中医药的“第二课堂”;曾经让我紧张的抓药流程,现在已能从容应对。这段抓药经历让我明白,中医药的传承不仅在典籍里,更在药房的药斗中、在医者的指尖上、在与患者的交流里。

从认药到懂药,从识方到知方,药房抓药的实践让我对中医药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教会我严谨与细致,让我懂得责任与担当,更让我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温度。这段经历如同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好中医、传承国粹的决心。未来的中医之路还很长,但药房里的药香与教诲,将永远是我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