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当晨光漫过村口的石阶时
我把志愿服务的热忱装进随身的背包
指尖拂过返乡人员的登记表
铅笔尖细细勾画着行程信息
转身递出指引手册的瞬间
恰好撞见归乡人眼里闪着的期待
那是穿过山海终于落地的安稳
让我忍不住多叮嘱几句
行李拿好
前面就是便民服务站
24级中医学8班肖一凡

实践单位:洛阳市涧西区红十字会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作为长春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这个暑假于我而言意义非凡。我有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涧西区东升二小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的实践活动,投身于急救、消防、逃生等安全知识的科普工作。这段经历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我对生命与责任的认知,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更对“守护”二字有了沉甸甸的感悟。
实践的开端,是一场系统而严谨的急救培训。当专业讲师演示心肺复苏时,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强调:按压的深度需达5至6厘米,频率要保持在每分钟100至120次,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需严格遵循30:2,掌根的位置不能有丝毫偏差。这些数字背后,是与死神赛跑的准则。我和其他志愿者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从最初的手忙脚乱、按压角度偏移,到后来能精准把控力度与节奏,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对“生命”二字的敬畏。当讲师宣布“模拟成功,生命体征恢复”时,一股难以言喻的使命感涌上心头——我们手中的不仅是模拟器械,更是未来可能真实存在的生命,而我们必须成为合格的知识传递者,才能不辜负这份重量。
进入体验馆后,面对孩子们澄澈又充满求知欲的目光,我迅速切换到“安全知识播种人”的角色。在火灾逃生体验区,我们按下烟雾发生器的按钮,模拟真实火灾现场的朦胧环境。“大家记住,烟雾比空气轻,会往上飘,所以一定要弯下腰,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着墙壁快速撤离!”我一边示范低姿前行的动作,一边观察孩子们的反应。起初,有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因为环境陌生而有些胆怯,我便牵着他们的手,陪着他们走完全程,告诉他们:“别怕,掌握了方法,危险来临时我们就能保护自己。”当看到他们从犹豫退缩到主动举起小手,要求再体验一次,甚至会提醒同伴“弯腰呀,毛巾要捂紧鼻子”时,我真切感受到知识传递的力量。在消防器材展示区,孩子们围着灭火器好奇地打量,我便拆开模型,讲解压力表的读数、干粉的作用原理,再教他们“提、拔、握、压”的操作步骤。看着他们踮着脚尖模仿按压的动作,眼神里满是认真,我忽然明白,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为每一个生命筑起一道安全防线,让他们在危险面前有底气、有方法。
“急救地摊”的经历,更是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在社区广场支起摊位,摆放急救模型和宣传手册,主动向过往市民讲解急救知识。夏日的午后,阳光毒辣得让人睁不开眼,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浸透了志愿者马甲,贴在背上黏糊糊的。起初,有人对我们的宣传不以为意,摆摆手说“用不上”;但当我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时,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位阿姨认真地问:“要是家里老人突然晕倒,我能直接按吗?”我详细解释了判断意识和呼吸的步骤,她听完后掏出手机,说要拍下来给家人看。还有几个刚放学的孩子,蹲在模型旁不肯走,非要跟着我学海姆立克法的手势。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听着市民们一句句“谢谢你们”,我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这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输出,而是一场知识与责任的双向奔赴——我们传递的是技能,收获的是信任;我们付出的是时间,换回的是更多人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实践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学会技能后的雀跃。有个小男孩在逃生演练中第一个到达安全区,兴奋地举着湿漉漉的毛巾喊:“老师,我做到了!”还有个小女孩,在模拟急救后认真地说:“以后妈妈要是噎到了,我就用这个方法救她。”这些稚嫩的话语,比任何赞美都让我有成就感。而体验馆的工作人员,更让我看到了坚守的力量。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讲解,却始终保持着热情,会耐心纠正孩子们的错误动作,会细心整理被翻乱的手册。有位老师告诉我:“多一个人学会,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人日复一日地播种、浇灌,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这段实践,让我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切身体会。课本上的急救知识是冰冷的文字,而当我亲手操作、亲眼看到知识改变态势时,才真正明白它的温度与重量。它让我懂得,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被记住,更在于被运用;责任的意义不仅在于被感知,更在于被践行。
未来,我或许不会成为专业的急救人员,但这段经历会永远提醒我:每个人都可以是安全科普的微光。哪怕只是教会一个人如何拨打急救电话,只是让一个孩子记住火灾逃生的姿势,都是在为生命安全添砖加瓦。我愿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将这段实践中收获的责任与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因知识而从容,让更多生命因守护而无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