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当烈日晒暖青瓦的纹路时
我把笔记里的理想
叠进归乡的布包
巷弄是没拆封的信笺
每一脚轻踩
都在书写故里的新篇
村口服务站的风里
我递出的不只是登记卡
更是少年肩头
扛起的烟火日常
无需提他乡多繁华
当热忱融进故土的肌理
那些在行动中积攒的微光
会成为未来征途上
最稳的方向
1
23级中医学13班程思维

实践单位:孙慧丽中医内科诊所
实践岗位:见习中医师助理
2
实践感悟

实践初期,我首先熟悉了诊所的布局、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重点学习了中药房的药品布局——药斗的排列规律(通常按功效或药用部位分类)、毒麻贵重药品的管理规定,以及煎药室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跟师临证,学习望闻问切
每日跟随老师,是我收获最大的部分。我观察老师如何通过“望神色形态、闻声音气味、问病史症状、切脉察体”来全面收集病情资料。我重点学习了脉诊,从最初完全摸不出“浮、沉、迟、数”,到后期在老师指点下能初步体会一些常见的脉象,深刻体会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含义。我学习了老师如何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病情,并据此立法、组方。
精研药方,从事抓药工作
我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依据老师开具的处方进行抓药。这项工作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专注力。我严格遵守“四查十对”原则:查处方、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对科别、姓名、年龄、药名、剂型、规格、数量、药品性状、用法用量、临床诊断。我熟悉了戥秤的使用,学会了如何熟练地称量、分剂、打包,并在药包上注明煎煮方法。过程中,我对常用中药的性状、功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恪守古法,参与中药熬制
在煎药室,我学习了传统中药的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特殊煎法,以及煎煮的用水量、火候(文火、武火)和时间控制。我认识到,煎药绝非简单的加水煮药,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我负责操作自动煎药机,也为需要传统砂锅煎药的患者提供服务。
手执毫针,辅助针灸治疗
在针灸治疗室,我首先担任助理,为老师准备针具、酒精棉球,协助患者摆正体位、暴露穴位。在老师示范和严格指导下,我从在模型上练习,逐步过渡到为一些愿意接受的新患者进行针灸操作。我从定位穴位(体表解剖标志、骨度分寸法)、消毒、进针、行针(捻转、提插)到起针,完整地实践了针灸流程。操作时,我时刻谨记“手如握虎”的训诫,力求稳、准、轻
理论结合实践,深化中医思维
过去停留在书本上的“肝气郁结”、“脾虚湿盛”等证候,变成了眼前活生生的病例。我看到老师如何用一剂“逍遥散”化解患者的眉头紧锁,如何用“参苓白术散”改善患者的倦怠乏力。这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灵魂层面的认识。
技能得到锤炼,夯实操作基础
我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抓药从笨拙到熟练,称量准确性大大提高;对脉象有了初步的指感;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分穴位的定位和常规针刺操作。这些技能的掌握让我对未来独立临证有了更多信心。
体悟大医精诚,升华职业素养
老师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耐心细致,言语温和,不仅疗愈其身,更安抚其心。我深刻体会到,“大医精诚”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人格修养。与患者的直接沟通也锻炼了我的共情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