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团学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专栏 / 正文

“青春返乡,实践铸魂”——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二十五)

发布日期:2025-09-10 浏览量:

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故园风暖唤归程

热忱装满行囊

缝隙心意撒向家园土壤

青春的脚步

丈量家园的变迁

每个脚印

都印着成长的箴言




24级中医学十班刘振硕



实践单位:柘城县人民医院

实践职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实践内容

1.参与中医药知识宣讲活动

    宣讲组织与主题: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作为团队成员参与了该院面向患者及家属组织的中医药文化宣讲活动。此次宣讲以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为主题,旨在普及中医特色疗法,提高民众对传统医学的认知度。

    理论学习内容:在准备阶段,我系统学习了冬病夏治的理论源流。这一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指在夏季阳气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通过温阳散寒的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预防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三伏贴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的特点,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实践操作与互动:宣讲过程中,我协助老师进行三伏贴使用示范,并向患者详细解释了贴敷的适用人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和家属反响热烈,纷纷结合自身健康问题提问,如三伏贴对老寒腿是否有效儿童哮喘能否使用等,我们逐一进行了解答。

2. 跟师学习与病例讨论

    在门诊跟师学习阶段,我跟随中医科主治医师出诊,系统学习了中医诊疗流程:

    诊疗技能学习:通过实际接诊患者,我掌握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操作规范。在老师指导下,我尝试通过观察患者舌苔厚薄与颜色变化判断湿气轻重,通过脉诊的浮沉迟数辨别表里寒热,并学习将症状与体质特点结合进行辨证分析。

    病例分析实践:每日门诊结束后,老师会选取典型病例组织讨论。例如,一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老师从五行相克(肝木克脾土)角度分析其发病机制,并解释为何在疏肝理气的同时需温中健脾。这种理论与案例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提升了我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

    治疗技术实践:在老师监督下,我初步实践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如在足三里穴实施艾灸以温补脾胃,在合谷穴行针缓解头痛等。同时学习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配伍禁忌,例如清热药不宜久服免伤脾胃,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中药等。

3.中医诊疗技能的系统掌握

    四诊方法的实践:通过每日参与患者接诊,我熟练掌握了舌诊中厚腻苔与薄白苔的区分要点,脉诊中沉脉与弦脉的特征差异。特别是将四诊信息与患者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如面黄、乏力、便溏与脾气虚证的关联性判断。

    特色疗法操作: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我掌握了拔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操作规范。例如在风寒感冒患者肩背部实施走罐疗法,在暑热患者颈部施行刮痧技术,均取得良好效果。

    中药配伍应用:通过参与药房轮转实习,我深化了对常用中药的认知,如黄芪补气升阳、黄连清热燥湿的性能特点。同时学习了中药处方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的结构设计,避免十八反等配伍禁忌的实际应用。

.专业收获与体会

1.对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深入理解

    天人相应理论:在宣讲冬病夏治理念时,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三伏贴的应用正是遵循了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机,增强人体阳气以祛除寒邪。这种因时制宜的治疗思路,充分体现了中医辩证思维的特色优势。

    个体化诊疗理念:通过临床观察,我认识到中医诊疗绝非一方通治,而是强调个体化差异。例如同样是咳嗽患者,老师会根据其体质(如阴虚或痰湿)、诱因(如外感或内伤)、症状特点(干咳无痰或痰多色白)进行个性化施治。这种辨证施治的灵活性,正是中医疗效显著的核心所在。

    中医护理特色:在病房实习期间,我系统学习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调护方法,包括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春季养肝、秋季润肺),结合体质选择食物(热性体质宜凉性食物),以及通过情志调摄(如音乐疗法、书画怡情)促进康复。这些方法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实践内涵。

2.临床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沟通协调能力:在宣讲活动中面对患者提问时,我学会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例如将阳虚解释为身体能量不足,将穴位敷贴类比为在身体特定部位进行靶向治疗,使患者更易理解。同时,通过与医护团队协作组织健康讲座,我体会到团队协作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

    医德医风培育:带教老师对患者的仁心仁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位贫困老年患者因经济困难欲中断治疗,老师主动调整方案,选用价廉效验的耳穴压豆法替代部分药物,并垫付部分费用。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大医精诚不仅是古训,更是当代中医人的职业准则。

    基层医疗认知:通过接触县域患者群体,我了解到基层医疗中常见病以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疼痛性疾病(如腰腿痛、关节炎)为主。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使其在基层具有独特优势。一位使用三伏贴后哮喘发作频率降低的患者感慨:不用跑大城市排队,在家门口就能缓解老毛病

.职业认同与未来规划

1.专业价值认同:当亲眼见证一位长期受膝骨关节炎困扰的患者,通过温针疗法配合中药熏洗显著改善症状后,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决心。患者的笑容和感谢,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份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专业成就感。

2.能力短板认知:实践中也暴露了自身不足,如脉诊判断不够精准、方剂记忆不熟等。例如在接诊一位弦脉患者时,我未能及时联系到其潜在的肝郁乘脾病机,经老师提示才完善诊疗方案。

3.未来发展方向:本次实践使我明确后续学习重点:

深化经典学习: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原著,理解冬病夏治等理论的哲学基础。

强化技能训练:通过模拟诊察和临床跟诊,提升脉诊、针灸等实操能力。

拓展现代知识:学习循证医学方法,研究三伏贴等疗法的科学机理。

.总结与展望

    此次在柘城县人民医院的实践活动,是我从理论走向临床的关键一步。通过参与三伏贴知识宣讲,我深化了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解;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我将书本上的辨证方法转化为真实的诊疗能力。通过病例分析讨论,我培养了中医临床思维。更重要的是,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医在基层医疗中的独特价值——既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能提供有效的健康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将秉承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针对实践中发现的不足,着重加强经典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训练。未来计划进一步深入基层,参与三下乡等医疗志愿服务,将中医药的种子播撒到更需要的地方,为传承创新传统医学、服务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