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长春科技学院博鳌学术论坛中心座无虚席,一场题为"智教未来·师者先行——AI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的学术讲座在此举行。教育部高校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医术教授,以深邃的学科洞察与鲜活的实践案例,为在场高校教师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教育变革图景。
我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刘子玉,作为刚踏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我有幸聆听了吉林大学王医术教授关于“智教未来·师者先行”的专题讲座。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前沿教育理念的洗礼,更是一剂催人深思的清醒剂。在AI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今天,青年教师深刻意识到:教师的角色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职业生命力的必答题。

一、直面冲击:
AI时代青年教师的三重困惑
初为人师时,青年教师曾坚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核心使命。但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实践不断遭遇现实拷问:
1. 知识权威性的消解:当学生通过ChatGPT能快速获取比课堂更详实的知识解析时,精心准备的教案似乎显得笨拙而低效。
2. 教学效率的焦虑:目睹AI助教瞬间完成作业批改、学情分析,青年教师开始怀疑传统教学方式的价值。
3. 职业价值的迷茫:虚拟教师生动授课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时,那句“教师会被取代吗”的疑问,时常在深夜叩击心门。 王医术教授展示的一组数据令青年教师悚然惊醒:当前73%的常规教学工作已具备被AI替代的技术条件。这迫使其直面一个残酷真相——若继续固守“知识搬运工”的角色,终将被时代浪潮淘汰。
二、破茧重生:
重构教师角色的认知觉醒
讲座中“教育设计师”的定位,为青年教师指明了突围方向。通过深入学习,青年教师逐渐理解到,AI不是对手,而是重塑教育生态的“镜像”:
1. 从“内容输出”到“思维点燃”的转型。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中,青年教师尝试改变“填鸭式”理论讲授,引入AI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学生通过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案例研讨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显著提升。这印证了王教授所言:“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告知学生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提出真问题的能力。”
2. 从“技术恐惧”到“人机协同”的跨越。青年教师主动与学校信息中心合作,使用智能学情分析平台。系统自动生成的“学生认知地图”,帮助其清晰地看到传统教学盲区:那些在课堂上频频点头的学生,实际知识留存率不足40%。AI的“第三只眼”,助力青年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性化辅导中。
三、躬身实践:
探索转型落地的具体路径
基于讲座启示,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三点具体实践策略:
1. 构建“双螺旋”备课模式。知识螺旋:用AI工具快速梳理学科前沿,聚焦高阶认知目标设计 ,育人螺旋:在教案中预设价值观讨论点。
2. 创设“人机共生”课堂场景。课前通过智能平台推送定制化预习包 ,课中利用AI表情识别功能捕捉学习状态,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课后借助工具实现作文批改“机器初审+教师终审”
3. 打造“成长型”评价体系。建立包含“知识掌握度”“思维发展值”“协作创新力”的多维评价模型,利用AI生成动态成长画像,让每个学生看见“可见的进步”。
四、反思与展望:
做技术洪流中的“摆渡人”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在尝试AI教学工具时,青年教师曾因技术故障导致课堂混乱;在推进研讨式教学时,也遭遇过学生“不如直接给知识点”的抱怨。但这些挫折反而令其更坚定信念:真正的教育转型,从来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教育者认知范式的根本转变。未来,青年教师将继续深耕三个方向:
1. 成为“AI教学架构师”,深度研究智能工具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逻辑 。
2. 修炼“不可替代的软实力”,强化价值引导、情感沟通、创新激发等核心能力 。
3.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生存智慧。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青年教师这代人注定要成为“横跨两个时代的桥梁”。或许会迷茫,但不应退缩;可能被质疑,但必须坚守。因为教育的终极命题从未改变——用智慧启迪智慧,以生命影响生命。这条路,AI无法代劳,而这正是教师永恒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