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放在胸臆之中 将事业放在亲情之上

来源:新闻中心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07-01

    【人物小传】王为,女,教授,现为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系主任。曾荣获长春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称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出自老教育家陈鹤琴之口,说明了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力。不少老师将这句话奉为从教的座右铭,并为之不遗力地奋斗,做出了超人的成就,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为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人性化关爱熔铸优良学风,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与自觉
 
    王为老师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分数线上的高情商学苗,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性大。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几十分,这无疑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是与家长“好好学习”教导相悖,不愿意循规蹈矩,追求张扬个性,注重自我心理感受,世人眼中3B层次的学生;而在王为老师眼里,他们个个是思维活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的“可教孺子”。王为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把有效进行针对性教学作为重要环节;推行赏识教育,本着理解、友善、尊重的态度,创造亲和氛围,与学生平等交往,充分保护其自尊心,从思想上教导,从学习上引导,从生活上督导,逐渐使他们从自卑到自信,从厌学到好学,端正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往日枯燥的课堂成了学生热切向往汲取精神食粮的殿堂。一些学生由于中学基础知识底子薄,接受新知识相对有困难,被老师提问到时难免紧张,明显感觉到脸发热,心跳加快。细心的王为老师察觉后,教导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不定时检查督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每每一门课上完,人人都会有几大本课堂笔记。对上课说话或睡觉的同学,王老师从不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直接叫出学生的名字和学号,委婉地提问适合特定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的问题,在维护课堂秩序的同时,既避免了回答不出问题的尴尬,也使被提问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就感,从心底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注、关爱。当学生做题出现难色时,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发现,耐心地给学生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理解为止。王为老师对学生不嫌弃不放弃的态度,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在她的鼓励下,不仅建立起克服学习困难的自信心,而且形成了学习自觉性。在有些课堂教室前排的座位是空着的,而王为老师授课的教室,学生占座、抢座、用手机拍照黑板、课件上的重点教学内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好学上进的学风在班级互相感染,人人争当好学生成为学生自励的强烈意愿,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自觉性生成了,双边积极性同时发挥作用使教学和学习效果同步向好,挂科率下降,及格率、专升本率上升。在学校教学质量监督办组织召开的任课老师教学测评会上,院领导和学生代表踊跃发言,盛赞王为老师不计较个人得失高尚的师德,教书育人的高度负责态度,踏实为人的敬业精神。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把学生和事业放在最重要位置
 
    当王为老师得知学校要宣传她的先进事迹时,她谦逊地认为她的教法和做法是应当的,很正常。当院领导惊悉王为老师父亲去世后第二天第三天她接连来校上课,对她说:“你父亲故去了,你还来上课?”她却说:“快到期末了,课不好串,我上完课就回去,别的亲戚在料理后事。”平实的答话透射出王为老师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强大人格。在王为老师压抑巨大悲情的课堂上,教室静得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学生一分一秒都不敢溜号,专心地听,认真地记,仿佛只有这样才不辜负王为老师对他们的深爱。王为老师将亲情后置,以事业为先为重克己奉公的胸襟,既感化了学生,也感动了老师。学生回忆道,有时在食堂吃饭时偶然遇到王为老师,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向同学们讲解营养学知识,细致入微地关心学生。院领导评价说:王为老师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她用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其他老师,经常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收获和成果观照他人,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帮助身边的老师与她共同成长。她所在的教研室,老师们不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都有较强的进取意识,把王为老师当作思想行为的楷模,力争各项工作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