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院|学中医、识草药、感受中医药魅力、传承中医药文化

来源:医药学院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9-10-21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中医学生们视野,我院继开展“中医大讲堂”后,10月17日,中医学专业主任王德友教授、副书记陈树森、辅导员张丽丽老师带领2017级、2018级中医学专业学生140余人到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参观学习,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领略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参观学习全程由博物馆老师讲解。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是学校特色鲜明、体系完备、馆藏内容丰富、教育功能突出的阵地,成为学校颇具专业特色的文化场所和对外品牌,在面向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教学、面向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博物馆设有北药展厅、动物药展厅、人参展厅、中医药通史展厅和地方医药特色等展厅,收藏并展示中医药文物2135件,中药标本近万份。主要展示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人物、掌故、事迹、资料、文献、图片、模型,长白山北药基地独特的中药资源,以及有地域特色的东北满、蒙、朝等少数民族医药文化。

    

    走进博物馆,一面特别制作的浮雕墙便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面墙上呈现的是一副中医药历史画卷,以不同书法字体的「医」字开头,「药」字结尾,以长江黄河为纽带,呈现出历代的名医名家的理论发展和悬壶史话。

    

    首先,我们来到了北药展厅。一个巨大的沙盘映入眼帘,讲解员借助着沙盘,为我们讲解药材的分布,如金银花主要分布在槐树乡,雪莲主要分布在喀尔里克冰川,人参主要生长在长白山……再往里走,是土贝母、平贝母和川贝母。你们猜猜看,哪种最有药用价值?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想知道答案往这里看:川贝母。别的药材都是越大越好,而川贝母却是越小越好,正应了那句“浓缩的都是精华”。

    接着,我们来到地方医药特色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饮食和医药文化……

    

    随后,我们来到了动物药展厅。这里虽然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蝴蝶标本,但是只有凤蝶可以入药。地龙实际上是蚯蚓,名字的由来耐人寻味。相传有一位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太医们束手无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一位郎中治好了皇帝的病。皇帝想知道郎中是用什么药治好了自己的病,郎中不好意思说用的是蚯蚓,便说:“皇上是天子,天上龙的传人,人间俗药当然不可治愈,我用的是地龙,龙配龙才有效。”动物药展厅里还有鹿茸、蛇、龙虾……

    

    之后,我们来到了人参展厅。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神奇的植物,以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神秘的传说,奇妙的疗效驰名中外,被誉为“百草之王”“百药之王”“百补之王”。“家住长白本姓参,草中之王救命根”,生长在祖国东北的长白山,书写北方的传奇,美丽的天地,上承雨露而下灌黑土,蕴育了人世间无数的宝藏,聚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的名贵中药——参,因此而成。中国是最早发现及应用人参的国家,人参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和发展相伴而行,在我国至少有5000多年以上的应用史。

    

    最后,我们来到了通史展厅。这个展厅主要是按中药的历史顺序摆放的。这里有,医圣张仲景,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此次参观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的教学参观活动愉快而有意义,见证了古代人民用汗水和智慧铸造的中医药文化。加强了中医学子的爱国之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使同学们对我国中医药传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了中医药的历史、人物、药材、器具、穴位、针灸等,更感受到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