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科云就业简报第九期

来源:就业工作处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0-04-28

【工作交流】

云端发力  拓宽渠道  助推就业

——智能制造学院多措并举扎实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智能制造学院按照国家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厅等文件指示要求,扎实落实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围绕“一院一策”具体措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就业服务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度重视,科学研判,师生“双主体”全员助力“云推动”。面对疫情,学院就业工作第一时间转变为“线上为主”,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始终坚持“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标,建立“院系领导包专业、教师包学生”的“双包”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实施就业工作“一对一导师制”。建立“一二三四”就业工作体系。即“明确一个中心,强化两个坚持,巩固三多模式,落实四抓方针”。“一个中心”即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中心,“两个坚持”即坚持全员抓就业、全程抓就业,“三多模式”即多渠道拓展就业信息、多角度进行就业指导、多方位提供就业服务,“四抓方针”即抓好就业观念教育、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抓好应对挫折教育。“线上+线下”召开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议和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议,着力发挥系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校友力量,全面开展线上毕业论文指导、就业咨询与就业指导工作,及时传达国家最新就业政策,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推动毕业生实现“在家就业”,做好教育引导服务工作。

    深挖资源,双管齐下,升学就业“云辅导”就业市场“不断线”。学院着力打造“信息发布、企业宣讲、招聘会、就业咨询”四位一体“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学院充分利用人社部组织的“24365校园联合招聘”、“e路同行、职等你来”等网上大型招聘活动。组织学生注册并吉团团帮就业·千校万岗”吉林高校专场长春科技学院空中双选会。全网筛选整理优质企业的招聘信息,通过微信、QQ群及时传达给每一名同学,组织学生党员、学生会主要干部,成立就业信息搜集小组,加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量,及时在发布并转发招聘信息,全力促进学生平稳就业。邀请系主任开展2020届考研复试“云辅导”交流会,线上为学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相关升学指导服务,实现毕业生升学求职过程“空中化”、就业市场“不断线”,确保各项就业工作部署和安排落到实处。

    动态追踪,重点关注,精准施策“云关怀”家校联动“云家访”。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全面摸清202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毕业生就业需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做好就业困难因素分析,精确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做到“日报告、周更新”。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进行分类帮扶,做到“一类一策一方案”,重点群体做到“人盯人”。学院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变化,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就业心理压力疏导相关专业指导。针对疫情期间毕业生无法返校现状,辅导员开展“爱心邮寄”活动,为同学们整理材料、打印成绩单等,通过邮寄或者线上传送等方式为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受疫情影响严重及有就业特殊困难的毕业生学院“云端家访”活动,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建立家长、学生、学校互动机制,确保“特殊群体”择业有帮扶、就业无遗漏。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学院将继续完善“一二三四”就业工作体系,稳就业,促发展,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更加优质的服务平台,做好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的“摆渡人”和“护航手”,为实现毕业生充分满意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在疫情防控大考中交出就业工作满意答卷。(智能制造学院杨魁)

 

师兄师姐“屏对屏”传经送宝    学弟学妹“面对面”学习借鉴

——语言文化学院组织经验交流会助力2020届毕业生积极就业

 

    为深入贯彻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围绕“一院一策”具体措施,4月19日,语言文化学院通过企业微信APP以“云”在线的形式,请2019届李鑫、李爽爽、李依霖、吕晟毅等四位优秀毕业生代表,分别从考公务员、考研、考特岗教师、求职就业等四个方面,与2020届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在分享经验的同时逐一进行答疑解惑。2020届毕业班辅导员张贺亮主持了会议。

    李鑫(男,中共党员,2015级朝鲜语专业,现就职吉林省磐石市石嘴镇财政所科员),从公务员考试的复习、应考、面试和基层公务员生活感悟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并毫无保留地畅谈了自己在基层的工作经历,还分享了目前的就业形势及在工作中需要哪些具体的专业技能,告诫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的认知,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并做到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李爽爽(女,共青团员,2015级英语专业,现为吉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从考研复试流程、复试准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倡导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自身防护,多涉猎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形势,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上下功夫。

    李依霖(女,中共党员,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就职承德县安匠中学,任七年级六班班主任)从特岗备考、面试准备、就业工作感悟等三个方面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了交流。

    吕晟毅(男,共青团员,2015级英韩专业,现就职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任新媒体运营专员兼行政助理)分别从自我定位、简历制作、简历投递渠道、面试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就业经验,并传授给学弟学妹们一些简单实用的应聘技巧。

    交流过程中发现学弟学妹们对“考公务员面试、考研复试、特岗教师面试、企业面试”等过程十分关注,四位师兄师姐结合自身经历耐心细致的一一做了解答。听了师兄师姐们的就业经验和感受后,学弟学妹们表示受益匪浅,进一步认清了就业形势、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同时也增强了危机意识,表达了尽早就业意愿。

    交流会期间,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张贺亮强调了毕业论文、工作实习、防疫安全、三方协议等细节问题,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并就线上一些同学的疑问进行了解答。积极引导未就业毕业生积极调整心态、直面挑战,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尽早就业。(语言文化学院张贺亮)

 

【工作动态】

 

    医药学院,为深入贯彻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扎实落实“三全、两转变、一加快”的具体举措,学院组织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的同时研究部署学院就业推进工作。全员参与、全过程促进、全方位推动。积极动员全体教师、校友、学生干部等同时行动起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并积极对接学生督促就业、促进学生主动选岗、推动学生尽早就业。强化教育引导,转变就业观念。以班级视频会的形式,加强就业观教育,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要正确审视形势客观评估自己,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等、靠,要把握就业机遇,积极就业。摸底调查,动态跟踪,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依托2020届毕业班微信群和班级QQ群,畅通学校、学院、班级、毕业生四级工作渠道,将学校的关怀、学院的温暖及时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关心慰问毕业生实习、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搞好摸底调查,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动态跟踪精准帮扶,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台账,加快就业工作进度。

    视觉艺术学院,为深入贯彻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全员参与,分步推进”的具体举措,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员参与,积极推荐就业岗位和招聘信息。积极动员全院师生,提供就业岗位和用人单位。截止目前,已成功对接环境设计1家、广告学1家、数字媒体艺术2家、产品设计2家、美术学2家等8企业,即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保证了学生就业质量。分步推进,逐个落实,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分类,对想就业找不到出口的、暂时不想就业观望的、家长不让找工作的等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类。针对未就业毕业生实际,采取分步推进,逐个落实的办法,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服务指导,推进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鼓励多渠道就业。积极向未就业毕业生宣介“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就业政策,鼓励向基层岗位就业。关注考研失利学生,加大关爱力度,推荐适合其就业岗位,引导先就业再择业。

    生命科学学院,为深入贯彻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四动员、两转变、一加快”具体措施,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集体发力推进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积极将学生、家长、教师和校友动员起来,集体发力,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资源,鼓励和引导身边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就业。转变学生思想,清除“拦路虎”。对啃老、蜗居、二战等无就业想法的毕业生,做好就业引导,去除“缓、慢、等”的心态,想尽一切办法,耐心细致地做好就业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工作方式,消除薄弱环节。理顺工作思路,加大收集招聘信息量,与其它专业院校招聘信息并轨,同时推送、精准推送。加强教育引导,使未就业毕业生充分认清就业形势,牢固树立尽早就业的思想。加大就业安全教育力度,提高预防能力。积极指导考研调剂,多方寻找导师和调剂学校的相关信息。加快信息录入工作。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提升就业质量,加快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录入系统。(生命科学学院邢艳凤)

    商学院,为深入贯彻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扎实落实“两分、一加快”具体措施,学院紧紧围绕“巩固就业率,提高签约率”总体思路,针对暂不就业和待就业的学生进行梳理摸底,积极推进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高质量就业。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分专业构建就业平台。通过学校就业工作处、全院教职工、校友会资源平台、校企合作基地、学生家长等多渠道,为未就业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考虑就业需求,分类别实施精准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人、湖北籍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对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和参军入伍的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岗位要求、薪资待遇意愿有强烈要求的毕业生进行系统分类,实行“一对一”帮扶。积极动员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加快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录入系统。(商学院武强)

    建筑工程学院,为深入贯彻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扎实落实“三分、两转变、一加快”具体措施。学院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研究部署就业工作。持续发力就业服务指导,千方百计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实现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分类实施、分类推进、分专业推进,广开就业渠道。紧密联系,积极做好家长工作,转变观念,认清就业形势,向亲朋好友挖潜,督促学生尽早就业。加强考研、考公务员、应征入伍、出国留学和自主创业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及时调整目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落实。在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基础上,积极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参加网络招聘会,加快推进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建筑工程学院李鑫岩)

    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入贯彻学校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精神,学院坚持以“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工作宗旨,遵循“强力推动、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服务周到、精准指导”为工作要求,按照“校为主导、院为主体”的工作思路,扎实落实“两手抓、两个转变”的具体措施,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专升本毕业生群体,在抓好升学的同时,也要抓好落榜生就业,两手抓必须赢一手。对就业困难群体,在抓好就业帮扶的同时,也要抓好“一人一招”逐个精准就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组织已就业毕业生线上交流活动,向未就业毕业生交流心得体会和就业经验,鼓励同学尽早就业。加强教育引导,转变“等、靠、要”思想,积极就业、主动就业。转变学生家长观念。充分认清就业形势,化“危”为机,积极动员学生就业,督促学生早就业。(职业技术学院张茂志)

【典型做法】

 

积极主动  细心指导

——全力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商学院辅导员  王婕妤

 

    王婕妤,长春科技学院商学院2016级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专业辅导员,所带毕业生共97人,年初以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努力帮助下,强势推进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前期就业工作。

    抢先抓早,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疫情防控期间,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突显,用人单位需求不多,毕业生就业工作刻不容缓。树起抢先抓早,化“危”为机意识,一方面积极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分类整理精准推送;一方面积极引导毕业生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抢先抓早抓住机遇实现尽早就业。截止目前,所带毕业生97人,已签约81人,总就业率83.5%。其中,保险学专业 29人,已签约29人,就业率100 %;金融工程专业40人,已签约31人,就业率7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8 人,已签约21人,就业率75%。

    细心指导,“屏对屏”展开就业帮扶。针对未就业毕业生居家环境条件下,易对就业产生等、靠心理和慢就业、不想就业等问题。积极主动联系,通过网络线上“屏对屏”展开就业帮扶,细心了解每一学生的具体情况。记好就业意愿,画出时间表,定好就业目标,提供细心周到的就业服务指导。对积极找工作的学生,做好就业咨询、面试礼仪、就业技巧和就业信息推送等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尽早就业;对考研失利的学生,积极推送就业信息,引导其先就业,再慢慢复习以利再战;对选择参军入伍的同学,及时推送征兵政策等相关信息,鼓励其在家加强锻炼身体,做好上站体检前各项准备工作;对大学生村官、基层公益岗位、三支一扶、支援西部、选调生等做以详细政策解答;对就业困难学生,全力做好心理辅导,通过学院专业教师推送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帮助制作简历、辅导面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升信心,尽早就业。

    持续发力,推进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毕业生的前途命运,还关系毕业生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所带毕业生还有16人未就业,其中意向签约1人、正在找工作的6人、拟考银行春招2人、考公务员1人、考研升学待复试1人、拟毕业后签约1人、备考2021年硕士研究生2人、疫情期间不就业2人。关注意向签约毕业生动态,指导其签约过程中注意事项;结合个人就业意愿,精准推送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帮助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尽早找到心仪工作,尽早就业;积极帮助拟考银行春招、公务员的毕业生,及时推送相关信息、报考政策等,增强报考信心;重点对想毕业后签约和疫情期间不就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请家长也参与进来,劝说并督促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千方百计实现其尽早就业。(张福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