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科云就业简报第六期

来源:就业工作处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0-04-07

【工作要讯】
 
网络招聘战“疫”行动月活动侧记
 
    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安排,学校在3月份开展2020届毕业生网络招聘战“疫”行动月活动,通过建好指挥部、当好三大员、出好组合拳,确保了活动有效开展。
 
    建好“指挥部”,注重多措并举,抢先抓早下好“先手棋”。
    实行“一把手”工程,强化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校高度重视战“疫”行动月活动,自上而下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实行就业工作校长、党委书记和学院院长负责的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亲自挂帅主抓活动的开展,制定了《战“疫”行动月活动实施方案》和发布了《致长春科技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3月4日,学校召开就业工作暨战“疫”行动月专题视频会议,进一步分析就业工作和战“疫”行动月形势,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对就业工作和活动开展进行再部署、再要求。采取多措并举,保障活动有序开展。压实工作责任。学校构建了就业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出台了战“疫”行动月网络招聘和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具体落实意见,将活动月纳入学院就业工作评比之中,明确了战“疫”行动月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细化分工,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就业情况统计周报、通报和约谈工作制度,设立工作台账,每周统计汇总就业工作情况列表通报,对就业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学院院长和毕业班辅导员分别进行电话约谈和电话提醒。开展交流互鉴。编辑发布6期《长科云就业简报》,通过开设工作要讯、工作动态、工作交流、典型事例、政策集锦等专栏,起到互学互鉴、引领带动、解疑答惑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活动开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传媒手段宣介战“疫”行动月活动,鼓励毕业生和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浓厚良好氛围,促进活动开展。着眼抢先抓早,确保活动的顺利起步。活动开展之初,学校积极与“智就业”、“慧就业”、“智联招聘”和“完美数据”等就业平台洽谈合作,采用“互联网+就业”模式,开展春季网络招聘系列活动,3月19日成功与智就业平台举办了“长春科技学院春季首场网络双选会”,共吸引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128家企业参会,提供242个就业岗位,招聘人数需求近6000人,招聘岗位涵盖机械、金融、中药学等71个行业。根据“智就业”平台数据显示,共有2517名毕业生入场参会,共投递简历1912份,共发起即时互动2112次,在线发送信息2000余次,发起有效视频而试331次,有21人双方达成签约意向、5人实现网上签约。为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4月底前学校还将携手“慧就业”、“智联招聘”相继于4月3日和8日举办2场空中视频双选会,以及多场空中宣讲会,多模式、多渠道保障毕业生尽早就业。
 
    当好“三大员”,采取小群多路,齐心协力做好“保障队”。
    增强“三大员”作用促就业。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学校就业处、二级学院、毕业班辅导员,从细微之处入手,上下协同联动,层层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联络员、协调员、服务员”。加强与用人单位对接协调,主动与毕业生联系沟通,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招聘需求、毕业生就业意愿、就业工作进展等情况,审核筛选优质企业和岗位,组织指导毕业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视频网络双选会、空中宣讲会等系列活动。发挥北森生涯资源作用,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引导工作。据统计,线上就业指导测评815人次,学校已联系企业1100余家,电话联络、协调、服务指导时长约6000余分钟,微信、QQ即时通信3000余条次。发挥“小群多路”优势促就业。组织专业教师队伍、校友会成员、已就业毕业生等群体,积极联系身边企业,提供优质岗位资源,区分专业、地域等匹配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招聘信息精准推送。采取“1+1+1+1”的工作模式,以“学院领导对接专业帮扶+副书记、毕业班辅导员全程跟踪服务+专业教师开辟就业渠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点对点落实”,推进2020届毕业生精准就业。通过小群多路推进就业模式,已有83名毕业生与企业签约、267名毕业生通过面试初步达成意向就业。齐心协力当好就业“保障队”。注重人文关怀、情感联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主动靠前反复做工作,积极调动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组织辅导员老师及时督促毕业生主动浏览各类就业信息网站,包括中央有关部门主办的全国性就业信息网站、地方有关部门主办的就业信息网站、各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等,搜索招聘信息、投递简历、参加视频面试,实现主动就业。让毕业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关怀、老师的热情周到和家长的努力付出,以变被动为主动,化“危”为机,当好就业“保障队”,打好“主动仗”。
 
    出好“组合拳”,实施多管齐下,精准施策打好“攻坚战”。
    紧盯未就业毕业生,出好“组合拳”。针对毕业生居家环境条件下,易对就业产生等、靠心理,不积极寻求就业机会等“慢就业”问题。注重加强引导,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参加“网络招聘战‘疫’行动月”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网络双选会、空中宣讲会活动中来。组织大学生就业服务团围绕毕业生就业意愿,持续推送企业招聘信息。积极发挥专业教师队伍、校友会成员、已就业毕业生群体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力量,将身边优秀企业资源、优质岗位推荐给毕业生。突出毕业生地域、专业特点、求职意愿等情况,采取“漫灌滴灌”精准推送的方式,推送就业招聘信息。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员工、校友会和学生干部、党员及大学生就业志原者团队等各级各类人员作用,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获取量,并及时通过微信、QQ、师生工作群等方式,在线发布招聘信息,全力促进学生平稳就业。目前,共编辑推送企业招聘信息21期,发布1079家(省内238家、省外841家)企业提供的37819个岗位47826人的招聘信息。搭建多元化信息渠道,实施多管齐下。加强统筹协调,实时跟进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搭建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岗位平台,创新推进线上就业服务。建立就业专号,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学校公众号、学生QQ群、微信群、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分类发布就业信息,保证学生及时、准确接收到与自己意向相关的就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就业“清零”行动,精准施策打好“攻坚战”。加强宣传动员和重点征集,拓宽毕业生就业视野,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学生面向基层,民营医院就业和应征入伍工作。加强毕业生心理疏导,关爱和帮扶就业重点群体,特别是对46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湖北籍、少数民族和残疾人毕业生等,实行“一人一策”分类帮扶。目前,已就业44人、意向就业97人、未就业325人。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清零”行动,实施因人而宜、“一人一策”,合力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就业工作处张福锁)
 
【工作动态】
 
    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科学谋划,实施精准帮扶,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既要打赢防疫战,又要实现稳就业。在持续推进各项就业工作的同时,将着力点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少数民族、残疾人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倾斜。据统计,学院共有4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100名少数民族毕业生和3名残疾人毕业生。通过就业意愿调查、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服务等系列活动,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科学定位就业意向,增强就业信心。采取“一人一策”、面试辅导、优先推荐等具体帮扶措施,146名就业困难毕业生中,已有6人就业、2人意向就业,53人找到了就业出口。(职业技术学院张茂志)

    智能制造学院
    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学院积极研判就业工作形势,提高政治站位、综合统筹计划,实施“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三全”就业工作措施,找准工作定位,细致精准施策,不断完善就业工作台账。发挥网络信息化优势,开展线上服务、线上指导、线上就业市场开拓,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宣传各省市选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征兵入伍等项目,鼓励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生源地就业。持续发动教职员工、校友会成员力量,并借助实习基地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线上全方位服务平台。(智能制造学院杨魁)

    商学院
    组织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加我校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双选会(第二场)活动。将就业工作处和学院提供的企业招聘信息,组织毕业班辅导员有针对性的推荐给每一位同学,并建议学生重点考虑老师给划出的企业和岗位,提高学生精准就业,本周新增就业毕业生10人。加大省内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留省内工作,为吉林的发展振兴做贡献。(商学院王一斌)

    语言文化学院
    学院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影响力,主动靠前,一对一帮扶毕业生就业。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我校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双选会(第二场)活动。持续推送各类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强化协同联动,学工与教学教师协同努力,及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就业集中反映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克服疫情造成的困难,积极看待线上就业招聘。(语言文化学院张贺亮)

    视觉艺术学院
    组织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加我校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双选会(第二场)活动,特别是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参会意识、就业态度进行了专题辅导,未就业毕业生普遍表示认同,积极参会浏览企业招聘信息,寻找心仪岗位,实现尽早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留省就业,持续推送省内企业招聘信息。加大征兵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视觉艺术学院曲正媛)

    生命科学学院
    组织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加我校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双选会(第二场)活动。通过参会前浏览参会企业招聘信息,筛选招聘企业工作地点、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相关信息,匹配未就业毕业生求职就业意愿,将企业招聘信息于会前就推送给未就业毕业生重点关注,有12名未就业毕业生通过了面试,达成意向签约。针对未就业毕业生个人就业意愿,积极推送招聘信息的同时,积极引导在生源地就业、向基层岗位延伸,鼓励参军入伍等,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生命科学学院邢艳凤)

    建筑工程学院
    组织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加我校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双选会(第二场)活动。通过微信、QQ等方式,精准推送企业招聘信息25条。通过腾讯会议系统,组织各毕业班召开视频就业工作会议,积极调动和督促未就业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春季网络双选会、空中宣讲会等活动。(建筑工程学院张焕淳)

    医药学院
    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一人一策”帮扶活动,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力度,切实增强就业困难毕业生信心,及时推送企业招聘信息,指导面试环节注意事项。组织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加我校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双选会(第二场)活动。(医药学院李海燕)
 
【典型事例】
 
发挥专业教师作用 积极帮助学生就业
 

    孙国,智能制造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任。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发挥专业教师作用,努力帮助学生充分就业,较好的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

    分析形势,引导学生积极就业。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较大生产经营压力,不得不采取削减人力成本手段,市场人才需求下降,导致毕业生求职难度加大。加之毕业生群体就业期望值不断提升,呈自主化和多元化特点,秉持观望态度不急于签约。在居家隔离的环境条件下,更易产生等、靠心理,不积极寻求就业机会,“慢就业”现象突出。如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就业,也是我们每个专业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QQ群、微信群、电话等网联方式,灌输“放弃幻想、脚踏实地”、“先就业、再择业”、“放弃一步到位”等思想,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

    倾心尽力,帮助学生精准就业。针对未就业毕业生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就业意愿,通过实习实训单位、校友会、院校同行推荐等方式,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就业企业和岗位。先后向5名学生推荐了吉林省中旭科技公司Java、Android研发工程师岗;向6名学生推荐了广州奥格长春分公司Java研发、.NET开发和产品维护工程师岗;向2名学生推荐了长春市海正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ndroid研发工程师等岗位。目前,用人单位初步同意与学生签定就业协议。 统筹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就业。通过学校、学院,以及校友会、兄弟院校同行等提供的企业招聘信息,与学生本人求职意愿进行整合尽早就业;通过各大院校网络双选会、空中宣讲会等时机,了解参会企业招聘信息,积极组织未就业学生参会的同时,筛选企业和岗位,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稳就业;通过未就业学生地域分布广、有就近就业需求等实际,帮助学生收集各省市地区人才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拓宽学生就业出口。目前,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所带专业学生264人,已有22人签约就业,占%8.3;达成意向签约136人,占51.5%;还有106人因疫情影响未就业,占40.1%。(智能制造学院韩智慧)

 
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积极行动助力学生就业
 

    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展开以来,职业技术学院迅速对就业工作做出部署,强化就业优先。疫情发生后,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专业教师队伍助力就业,推进稳就业落实。

    主动请缨,专业教师队伍助力就业。受疫情影响,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交织叠加,形势复杂严峻,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现场招聘会暂停举办,全部转移到线上进行,学院失去了校园现场招聘的“主阵地”,毕业生居家隔离易产生等、靠心理和“慢就业”现象。全院16名专业主任、3名副主任、2名主任助理和6名专业老师集体向学院领导请缨,主动挖潜寻找企业招聘信息,推荐优质岗位给学生实现尽早就业;全力配合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开展结对帮扶就业活动。学院27名专业教师队伍主动作为,靠前工作,学院毕业就业工作得到了有力加强。

    区分领域,积极提供优质就业资源。学院动物医学专业负责人葛晨霞老师,通过多年专业教学校外实习实训单位、以往学生优质就业资源等,主动联系扶余正邦养殖有限公司、吉林正大集团、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筛选匹配优质岗位30余个。并分别建立老师、企业招聘负责人和学生微信群,群内发布企业简介、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招聘信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解决学生担心疑虑。工程造价专业负责人崔岩老师,凭借资深的行业知名度,将长春市大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吉林省筑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吉林省建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建筑行业企业推荐给毕业生,不仅解决了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 谏言献策,全员行动攻克就业难题。学院专业教师从未将自身置于就业工作之外,主动向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就业市场形势分析”、“学生就业意愿情况”、“疫情条件下就业趋势”等建设性意见建议50余条。学院不但积极采纳各专业教师的意见建议,还实行了“1+1+1+1”的工作模式,以“学院领导对接专业帮扶+副书记、毕业班辅导员全程跟踪服务+专业教师开辟就业渠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点对点落实”。在专业教师队伍的带动下,全院形成合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网络招聘战‘疫’行动月”活动,通过网上双选会、空中宣讲会等方式,推进2020届毕业生精准就业、稳就业。 (职业技术学院王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