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学院依托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平台提升各专业建设

来源:智能制造学院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11-30

    近年来,我院将工程训练中心、工程技术技能大赛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三个平台组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每个平台都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三个平台构成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形成实现应用型人技术技能人培养目标的三位一体、递进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方式方法。在此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院各类竞赛成绩稳中有升,参与人数逐年上升,有效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在近三届大赛中,我院承办了2次比赛,荣获国赛银奖2项、铜奖1项,省赛中荣获特等奖6项、一等奖13项目、二等奖10项、三等奖2项,2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2次荣获特殊贡献单位奖,多人荣获特殊贡献个人奖。

 

 

 

    在今年5月学校承办了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吉林省选拔赛。我院作为牵头单位为大赛成功举办做出了大量牺牲和奉献。本次竞赛与往届相比,时间紧,任务重,赛项多、参与人数多。本届竞赛有来自全省22所高校的254支代表队报名参与9个项目的比赛,参赛学生970名,指导教师435名,专家、裁判、仲裁、技术支持等60余名,志愿者、助理裁判、工作人员近300人,总计人数近1700人。本次赛事,从接到任务到参赛队报到,有效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8天。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以称得上是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校长下达任务后,我院刘刚副院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对此项工作作出布署。为保证本次大赛能够正常举行,学院相关人员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开展工作。从场地环境布置、器材计划、预算和采购、赛道的铺设、设备安装调试、各种赛事文件资料的准备和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等开展精心细致的准备。

 

 

    在准备大赛期间,遇到种种困难,教师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有的如同开展科学实验。朱晓刚老师负责水下机器人巡检赛道,但购置的管道附着物根本不能满足竞赛需要,必须重新研制管道附着物,以确保水下机器人能够按照规则抓取。朱老师组织学生组成攻关小组,分别制定了几组方案,现在实验、现场改进,连续攻关三天,终于研制成符合竞赛要求的管道附着物,保证了竞赛如期进行。吴斌、苏承慧、郭墅、王洪亮等教师,负责势能车、热能车、智能机器人、桥梁、无人机等赛道,各老师积极联系多方厂家、单位、沟通协调,对多处场地、器材准备中的若干瑕疵积极改造完善。吕光雷、刘国庆、刘智扬、赵鹏飞等老师,迅速完成了大量计算机场地的大量组网、布线等工作。李红旭老师对智能垃圾分类赛事的备品准备,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平时工作生活难以遇到的准备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学院在内的十四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校领导的指挥下,在院领导的全力协助下,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吉林省选拔赛于2021年5月14日在长春科技学院体育馆如期举行。大赛如期举行,软硬件建设保证质量,全体来参赛的各校教师和学生,无不对我校的高效率、高质量,交口称赞,称我们作为民办高校,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十四五课程建设规划中,学院将继续依托工程训练大赛这个平台促进各个专业建设和发展。实施工程实践项目驱动教学,工程项目引领教和学,边学边做。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工程实践创造活动,通过一个难度适中、完整的工程项目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院大力开展项目教学工作区建设,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实践、资源丰富的先进综合工程训练教学平台,以平台促专业建设发展。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充足、先进的开放平台。以5S项目、复杂轨迹小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车等项目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参与项目的学生分组确定课程项目,在中心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各组学生自主完成一个涵盖设计、开发、制造与调试的全过程的集机械、电子、信息多门学科技术的综合项目,使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以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提倡一专多能为指导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推动专业建设。采用外出培训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挖潜,提高现有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形成“专家组+中心专职队伍+兼职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队伍。高水平的专家组为中心教学改革指明方向,稳定的专职指导队伍为教学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科门类齐全的兼职指导教师丰富中心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稳定实验教学队伍,推动各个专业建设发展,为将我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突出贡献。(通讯员: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