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改革创新,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就业创业,切实解决毕业生因疫情冲击带来的就业困难。
生命科学学院聚焦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从部署到落实,多维发力、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截至目前,学院18级毕业生385人中,考研上线人数过百,确定拟录取89人,创历史新高。
格局·作为——全面部署就业工作
为保障就业工作,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院长胡铁军为组长、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臧连兴任副组长,教研室主任、毕业班辅导员为成员,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对接用人单位需求,确保毕业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岗位。

胡铁军院长

臧连兴副书记
有了坚强的领导、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障,学校就业工作的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士气之足前所未有,气象之新更是前所未有。

创新·创见——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生命科学学院创新创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产教融合等方面精准发力,帮助学生掌握硬本领,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持以社会需求引导专业设置,每年开展专业诊断和评估工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分析研究机制,完善学院招生、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

生命科学学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园林、风景园林、园艺、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和应用化学九门本科专业,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育上,学院按照“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职业和职业能力分析作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进一步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产业链上多岗位任务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聚力·聚智——拓展就业渠道
“四通八达”助推就业

生命科学学院秉承道理通、政策通、信息通、技能通“四通”理念,凝聚来自社会、学校、合作企业、订单班、校友、党政干部、全体教职工、辅导员组成的八支力量,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就业“立交桥”,让就业工作畅通无阻。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铁军与副书记臧连兴积极发动以系主任为核心的所有院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利用所有自身和以往毕业生的资源,梳理寻找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岗位。
服务指导促进就业
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就业信息平台的作用,及时更新发布招聘、就业指导等就业信息,拓展就业岗位。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指导,为困难家庭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就业平台。
家校联动助力就业
面向毕业生家长,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线上就业形势讲座,并通过线上家访的形式了解家庭情况和家长思想动态,同心合力,家校联动做好学院就业服务工作。
同心·暖心——“牵风筝”帮扶就业

落实“一把手”工程,构建“牵风筝”机制
生命科学学院将“牵风筝”行动作为“一把手”工程,与在校生就业工作同质、同步、同频,学校就业指导、帮扶不断线,推进、落实就业岗位工作不间断。
实行“一对一”帮扶,压实“牵风筝”责任
学院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一对一”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打造专业化、结构化、标准化的高质量就业指导队伍,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秉持“保就业”责任,融入“牵风筝”情感
“牵风筝”行动牵的是风筝线,更是感情线,“牵风筝”行动通过开展“一对一”专属服务、针对性心理疏导、数次耐心引导、多次推荐就业,使学生重获自信,勇敢走向成功。

一项项改革,辨证施治;一次次创新,硕果喜人。纵览生命科学学院就业工作各项创新举措,一项项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产生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使得学校就业工作焕发勃勃生机。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齐心协力下,一只只羽翼渐丰的鸟儿正从长春科技学院振翅高飞,加入“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