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教师赴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参观学习。一行人循着展厅“清代吉林”“民国风云”到“新中国成立初吉林全面建设”等九大板块的脉络缓步前行,在泛黄的史料、斑驳的实物与生动的场景复刻中,开启了一场触摸吉林大地历史肌理、汲取思政育人养分的研学之旅。

展厅内,教师们井然有序地穿行于岁月长廊。在赵一曼烈士遗书展柜前,众人驻足良久,“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字迹虽斑驳却字字千钧,大家屏息凝视,在静默中触摸革命先辈的信仰温度;转到吉林工业振兴展区,从一汽初创时的手绘图纸到现代化车企的智能生产线模型,教师们围站展陈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产业工人拧成一股绳的奋斗故事,不时俯身观察展品细节,笔记本上密密记下可融入课堂的鲜活素材。全程里,无论是对抗联密营实物的端详,还是对民族交融老照片的探究,大家始终专注聆听、用心体悟,默默梳理历史场景与思政教学的联结。


这场研学,让思政教师们清晰感受到三重力量的激荡。信仰的力量在历史中愈发璀璨——看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林海雪原抗敌的模拟场景,便知英雄事迹是理想信念培育最鲜活的范例,比空讲更易让学生共鸣;实践的力量在开拓新路中清晰彰显——艺术化板式设计,生动鲜活呈现闯关东的开拓历程,让实践出真知有了可触注脚;创新的力量在新旧碰撞中迸发灵感——教师发现,“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以还原到历史尺度的组合形式展示“东北老航校”的建设,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坚实依托。

参观后思政教师们互相交流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吉林史是信仰传承、实践探索、创新突破的立体教科书,未来将把研学所得转化为教案里的“吉林案例”,让学生在本土故事中读懂信仰的内涵,让思政课真正扎根黑土地,生长出更动人的育人力量。此次活动正是教师们在吉林本土历史的厚重肌理中,汲取信仰、实践、创新三大育人力量,为省情融入思政教学拓开鲜活路径的生动实践。
初审:王路平
复审:孟令哲
终审:孟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