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团学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专栏 / 正文

“书香”党支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发布日期:2021-03-29 浏览量:

书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01书籍概况
    这本书是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小说描写了1946年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真实地展现了社会各阶级在时代变革前的复杂关系。《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02作者简介 
    丁玲(1904—1986年),中国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出身于湖南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1921年中学毕业后,入上海陈独秀等创办的平民女校读书,后转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赴京,认识了胡也频并结为伉俪,开始了创作生涯。丁玲早期创作以写觉醒的资产阶级女性的叛逆性格与时代苦闷见长,感情浓烈、率真、细致。自1931年发表《水》之后,有意识地表现工农生活,倾向于力之美的追求。她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后者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创作奖。
03主题思想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作者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自觉地坚持反映生活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精髓这个基本原则,根据作者参加土改运动的实际体验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入研究,具体地、真实地表现了土改运动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首先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复杂面貌。
04书籍意义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意义,首先在于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在翻天覆地的斗争中,人民群众是时代的主人,文艺作品应该着重表现他们。比起有些作品,这部小说的正面人物如张裕民、程仁等并不那么“高大”,甚至有的论者认为作品对他们"行动的积极性"表现不够。然而不能否认,其中的正面人物都写得相当真实,使读者感到可信,可亲。作者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实际生活出发,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斗争环境中加以分析,既努力发掘他们要求翻身、敢于革命的本质,又注意到千百年来封建生产关系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影响;她没有拔高,而是在歌颂斗争的同时也不掩饰他们存在的弱点、缺点,写他们在斗争前的顾虑和一时的挫折。本来,农民需要在斗争中不断克服自己思想上的弱点和缺点,才能逐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