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故园风暖唤归程
热忱装满行囊
缝隙心意撒向家园土壤
青春的脚步
丈量家园的变迁
每个脚印都印着成长的箴言

23级中医学二班杨恒怡

实践单位:云南省永平县档案馆
实践项目:志愿者

实践感悟

在永平县档案馆为期一个月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实践作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对青年价值观塑造的独特作用。这段经历不仅修正了我对档案管理的认知偏差,更让我在脱贫攻坚的鲜活史料中,领悟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
实践出真知:破除认知
迷思亚里士多德曾言:“实践优于理论,因为每个理论都存在于普遍性中,而实践却关乎特殊性。”初入档案馆时,我误以为这里收藏着所有人的成长档案,直至参与档案分类工作才明白:学生档案归属教育局管理,档案馆保存的是政府文书、历史信函等具有公共价值的文献。这种认知转变印证了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哲理。在整理1980年代农村改革档案时,那些手写的工作简报和泛黄的照片,将教科书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记忆,这正是社会实践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档案见证历史:脱贫攻坚的精神解码
档案馆珍藏的脱贫攻坚专题档案,堪称新时代的“精神富矿”。在参与2015—2020年扶贫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负责对接我们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三组数据构成的强烈反差: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8.7%降至0%,但扶贫干部的驻村日志里记载的却是连续300天无休的工作日常。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复旦大学帮扶档案中记载的细节:教授们带着标本箱在深山采集土壤样本,研究生手把手教村民使用电商平台。这些档案生动诠释了“志智双扶”的深刻内涵,印证了“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这一重要论断。
知行合一:青年担当的时代要求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在当代青年成长中具有特殊意义。当我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到1950年代南下干部的工作证时,突然意识到:70年前那群二十出头的青年,用青春书写了永平的解放史。今天在乡村振兴中的“90后”驻村书记,正延续着这种精神传承。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我明白,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价值观的淬炼场。正如整理档案需要“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青年成长更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洪流。
档案馆的社会实践犹如一部立体教科书,它以脱贫攻坚的生动案例告诉我们:青年担当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从认知纠偏到精神洗礼,这段经历印证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当把档案中蕴含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前进动力,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