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归巢
背包装满炽热日光
俯身把汗洒进泥土
脚印吻醒老井新波
故事在稻香里悄悄拔节
星火点亮弯弯村巷
共绘家乡崭新长卷
24级中医学二班杨灵威

实践单位:成都市邛崃市文君街道铁花社区居民委员会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2025年8月4日至8月8日,我作为长春科技学院的学生,参与了成都市邛崃市文君街道铁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暑期公益课堂”志愿服务。此次实践为期5天,服务时长累计40小时,旨在为社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拓展等支持,助力孩子们充实度过暑期,同时也让我在实践中锤炼自我、践行社会责任。

01
实践过程与内容
(一)课业辅导:因材施教,助力知识吸收
公益课堂里,孩子们年龄跨度大,课业需求多元。面对低年级学生,我侧重学习习惯培养与基础内容巩固。比如教小朋友规范书写汉字,通过趣味口诀让他们记住笔画顺序;讲解数学加减法,用生活中买零食、分水果的场景举例,让抽象数字变得直观。针对高年级学生,深入剖析学科难点,像数学应用题的逻辑拆解、语文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遇到对知识理解慢的孩子,我调整语速,反复举例,耐心引导他们梳理思路,帮助其逐步掌握解题方法,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二)兴趣拓展:多元活动,激发成长活力
除课业帮扶,我和其他志愿者策划了丰富的兴趣活动。手工课上,教孩子们折千纸鹤、做黏土小摆件,从裁剪纸张、揉捏黏土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看着孩子们用双手将普通材料变成创意作品,成就感满满;故事分享会时,鼓励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有的孩子绘声绘色描述童话情节,有的分享家庭趣事,在倾听与表达中,提升语言能力和共情力。此外,还开展简易科学小实验,如“会跳舞的盐”(利用声音振动原理,让盐在保鲜膜上跳动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索欲,让趣味与知识并行,给孩子们的暑期增添多样色彩。
(三)团队协作:默契配合,保障课堂运转
公益课堂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团队协作。我与其他志愿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物资准备,有的专注课堂组织,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比如活动材料不足时,大家迅速分工采购、调配;孩子间产生小矛盾,志愿者们相互配合,耐心调解、引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不断磨合,我们形成了高效的协作模式,保障课堂有序进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力量的强大。

02
实践收获与成长
(一)沟通能力进阶:精准把握需求
与不同年龄段孩子沟通,让我学会灵活调整交流方式。面对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孩子,用童趣化、鼓励性语言拉近距离,比如用“小天才要解锁新知识啦”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稍成熟的高年级孩子交流,注重逻辑清晰与尊重倾听,平等探讨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让我能精准捕捉孩子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也提升了与人交往的敏感度。
(二)社会责任感深化:见证公益力量
看到孩子们因辅导作业时的进步露出笑容,因参与活动而收获快乐,我真切体会到公益服务的价值。家长们的认可、社区的肯定,让我明白个人微小行动能为他人带来积极改变。这不仅是帮助孩子,更是传递温暖与希望,也让我更坚定用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的决心,未来愿持续投身公益,做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
03
实践展望
未来,希望能持续深化公益课堂服务,引入更多元的内容,如户外实践、职业体验等,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计划带动更多同学参与,扩大公益团队规模,让更多人投身社区服务,同时探索与学校、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为公益课堂注入新活力,让这份温暖延续、扩散,助力更多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