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团学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专栏 / 正文

“青春返乡,实践铸魂”——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四)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量:

青春返乡

实践铸魂



故园风暖唤归程

热忱装满行囊缝隙

心意撒向家园土壤

青春的脚步

丈量家园的变迁

每个脚印

都印着成长的箴言



24级中医学4班谷谦

实践单位:长葛市瑞康医药有限公司

工作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这个暑假,我怀揣着对中医药的好奇与敬畏,走进长葛市瑞康医药有限公司的药房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当指尖第一次触碰到那些形态各异的药材,当鼻尖萦绕起混合着草木清香的药味,课本上枯燥的药名与功效突然有了温度——原来中医药的传承,就藏在这一方药柜、一杆戥秤、一纸药方里。

一、识药:从纸上符号鲜活生命

    初到药房,面对百余个药斗里的药材,我才发现课本知识与实际辨认的差距。党参的狮子盘头并非夸张比喻,断面的菊花心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黄连的苦寒不仅是味觉描述,指尖沾染后久久不散的涩感,让我对苦寒败胃有了直观体会。

    带教老师教我用看、摸、闻、尝四步法识药:观察当归的油润断面与何首乌的云锦花纹,触摸苍术的粗糙与茯苓的细腻,闻薄荷的清凉与沉香的醇厚,尝甘草的甘甜与细辛的麻舌。最难忘的是辨认真假川贝,老师让我对比正品与伪品的断面纹理,笑着说:药材不会说谎,用心看,它们自会告诉你答案。

二、抓药:在方寸之间悟医者仁心

    抓药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学问。一张药方递来,需先审方核对,确认配伍无误后,用戥秤精准称量。老师强调:差之毫厘,药效千里。每一味药的称量都要反复核对,尤其是有毒药材如附子、乌头,必须按规定剂量抓取,这是对患者生命的负责。

    包药的过程也让我深受触动。老药师会将先煎的矿石类药材单独包好,在包装纸上写下先煎30分钟;把后下的薄荷、砂仁放在药包最上层,叮嘱患者关火前5分钟放入。这些细微之处,藏着中医药以人为本的温度,也让我明白:好的医者,不仅要懂药,更要懂人。

三、问诊:于闲聊中见辨证精髓

    药房常有老患者光顾,他们不只是来抓药,更愿意和药师聊聊近况。有位高血压患者说最近失眠加重,老师查看药方后,建议他减少苦寒的黄芩,加一味合欢皮。药要跟着病走,病要跟着人变,老师的话让我顿悟:书本上的君臣佐使,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

    有次遇到一位孕妇来买安胎药,老师仔细询问她的饮食、作息,甚至胎动情况,才在药方上添了一味紫苏梗。中医不是照本宣科,是见微知著,这份谨慎与细致,比任何理论都更让我理解辨证论治的深意。

    离开药房那天,药斗里的药材仿佛都成了老朋友。这个假期,我没接触过复杂的诊疗,却在识药、抓药、问诊的点滴中,触摸到了中医药的灵魂——它是草木的智慧,是医者的仁心,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回到校园,课本上的文字有了新的重量,因为我知道,那些关于药材的描述背后,是无数患者的期盼,是中医药人坚守的初心。